【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在國家重視、政策加碼、社會需求的多重驅動下,我國的環保產業已告別初的稚嫩,發展日趨成熟。未來,環保產業要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則需要向創新尋求動力。
近年來,在認知、政策、科技等多因素變革下,環保產業步入了發展的黃金期。6月7-9日,在第十六屆中國環保展覽會上,相信親臨現場的每一個人都已經切身感受到了環保產業的蓬勃發展:盛裝亮相的實力、琳瑯滿目的環保“黑科技”。
作為一個典型的政策導向性產業,當改革步入深水期,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并能不單純依靠國家的重視。因而,業內有聲音表示,目前,新時代下的環保產業已邁入發展的轉型期,需要重新被定義,“創新”將成為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
打破創新不足痛點
縱觀國家近年來釋放的強音信號,無論是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是《“十三五”節能產業環保規劃》,創新曾被屢次提及。順應時代潮流,創新驅動發展,這將是企業前進的不二法門。
得益于政策的加碼,我國環保產業雖然得到飛速發展,但核心技術不足、創新不到位仍是行業長期發展的痛點;特別是在一些關鍵領域,沒有實質性的突破,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產業化的技術。而這也成為我國短期內難以誕生千億級別環保企業的關鍵。
市場上,為拓展企業自身發展的寬度和廣度,不少企業通過收/并購來拓展業務,極力搭建起良好外部環境。但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不來、換不來、求不來,而且環保產業不是拼裝設備的,拼的是技術。
根據2017年《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已是大的環境產品出口國,但環境產品的技術創新能力仍較弱,大氣、水、土壤等領域的監測設備基本依賴進口。
在土壤修復領域,與水平相比,我國的核心技術仍存在很大差距,行業技術基礎薄弱。也正因為此,作為一個年輕氣盛的新興產業,土壤修復行業還需不斷摸索前進。
總體而言,從“野蠻生長”回歸理性,告別政策依賴,我國環保產業是時候自我創新了。正如此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曲久輝所言,“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研發,經歷了近40年發展,我國環保產業創新到了一個新拐點期。”
邁向高質量發展
隨著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熱潮不斷高漲,未來10年必將是環境大建設時代。屆時,環保產業也不僅僅是治污,還會有環境的修復、再造和建設,可以預見,這將是一個巨大又兼具“錢景”的市場空間,急需高質量發展。
加大創新。環保產業創新的核心要素包括:政策、技術、服務、商業模式。國家發布細致全面的政策標準,企業緊跟政策導向創新核心技術和提升服務,打通商業模式創新。其中,對于企業而言,要做到自覺創新、規劃創新、合作創新相融合。
規范市場。眼下,我國環保企業的數量已經大幅增加,但還需在提升質量上下功夫。當務之急,應該抬高行業門檻,淘汰一批技術不過關、甚至有違法行為的企業,提升市場“含金量”。同時,打擊低價競爭現場,促進市場理性健康發展。
三大轉變。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環境治理要從單一碎片化、末端治理向全要素、全流域、全過程治理轉變,環保產業要從政策驅動向政策實現方式轉變,企業要以產品為主向服務為主轉變。
向互聯網借力。傳統的環境治理模式主要依賴設備,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要抓住時代機遇,將以上概念融合到具體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之中。如:互聯網分別運用在水處理、固廢處理、清潔能源領域,則誕生了智慧水務、智慧環衛和智慧能源。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