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海水淡化作為水處理裝備制造的重要手段,一直是水資源增量的命脈所在。伴隨國內水環境治理駛入高速發展軌道,海水淡化也迎來了的增長浪潮。核心技術、成本控制和投資規模成為海水淡化產業鏈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如何應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如何處理淡化海水與市場之手的協調發展也直接影響著海水淡化下一步發展趨勢。
2017年海水淡化經歷了擴產、并購、重塑和強者更強的生態格局,整個海水淡化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同時,市場競爭格局正在重塑,行業洗牌加速。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已建成投產海水淡化工程裝置共158套,日產能達1388265立方米,產能連續3年增長。據行業專家預測,到2020年全國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220萬噸/日以上。沿海城市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05萬噸/日以上,海島地區新增海水淡化規模14萬噸/日以上,對應的市場需求量將達到萬億級別。
產能規模持續攀升的同時,海水淡化市場也逐步呈現出供應緊張和產能過剩并存現象。市場兩級分化明顯,產品供不應求,低端產能銷售困難,呈現出結構性產能過剩。一位資深業界人士透露,海水淡化產能過剩的情況可能會延續到2020年以后。
海水淡化領域的競爭環境也從初的粗放式競爭逐步邁向精細化角逐,伴隨市場競爭加劇,一些低門檻、技術落后的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商逐步被淘汰出局,行業洗牌加速。數據顯示,國內海水淡化服務商已經從初的20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部分企業儼然已經被淘汰出局。
隨著行業發展,海水淡化裝備制造商已經從爭奪客戶轉變到爭奪上游材料和資源。業內分析普遍指出,預計隨著水環境治理和海水淡化市場的發展,膜處理設備的產銷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這同時也帶來了中水回用設備、供水設備的巨大需求。但同時,上游材料價格持續上漲,海水淡化服務商又因為補貼逐步退坡需要轉移成本,這就使得雙重壓力壓到了裝備制造企業身上。
這對海水淡化成本的有效下降形成了巨大阻力,因此需要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突破,不斷提升膜設備處理性能等技術水平,挖掘新的膜設備材料,擺脫瓶頸制約。因而,對于海水淡化行業來講,在量上取勝是階段性的成果,如何在品質和技術上持續提升才是關鍵。對于海水淡化企業來說,重要的是掌握核心技術,因此必須要以品牌視野生產一代、開發一代、預研一代,確保始終占據行業高地。其中,關鍵的是要凝聚價值體系,保持足夠的研發投入。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拼生產規模只是淺層次的競爭。從上下游企業關系來看,海水淡化整站式服務與裝備制造企業相互依存,整體解決方案側重與海水淡化技術,裝備制造商則側重于膜設備性能的研發。因此,需要共同應對挑戰,上下游企業協同合作。讓裝備制造商從前端介入與綜合服務商共同參與研發設計,讓其充分了解產業鏈的配套需求,從而避免各自為戰、信息不透明帶來的成本增加,共同推動海水淡化產業技術的迭代與進化。
與此同時,從發展階段看,早投入市場的海水淡化裝備已經開始進入品牌競逐階段,高質量發展周期即將到來,淡化海水對水資源保護全壽命周期的經濟性、資源再利用具有重要意義。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開始研究布局海水淡化及相關裝備制造產業。未來海水淡化還將與水環境治理、可再生能源應用密切配合,這種結合既可以實現低碳循環,又可以助推綠色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環保意義。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