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垃圾焚燒發電,已經成為當下固廢垃圾處理的主流模式。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投產和在建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已經超過300座,生活垃圾焚燒處置能力達到1億噸/年。
焚燒發電先分類,那個丟不掉的“不合理成本”
2018年7月14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以“臨界點——新時代環境企業蝶變與轉型”為主題的2018中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錦江環境的總裁張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垃圾處理的成本,有很大原因是來自垃圾并未預先分類,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仍在為不合理的成本埋單。
當前,垃圾焚燒行業整治,已經提到了污染防治攻堅戰重要日程中,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也正在加快推動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全面部署生活垃圾分類。截至目前,134家中央單位、27家駐京部隊已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全國29個省(區、市)已完成省直機關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目標,46個重點城市均已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設施體系建設。
01 垃圾處理的“不合理”成本
中國錦江環境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國早期的垃圾發電運營商。從1998年創建中國座流化床垃圾焚燒廠,至今已發展了近20年。
張超介紹說,垃圾發電之前會做一個垃圾的預處理,這個過程會將很大精力投入對垃圾進行分類。從垃圾處理站運來的垃圾,被稱之為原生垃圾,這些垃圾在焚燒之前,對進行分類處理,一般分為三類,可燃物,金屬,和其他不可燃物,類似玻璃制品,這樣可以入爐的垃圾變得均勻,后面的煙氣處理程序也變得簡單。
對垃圾焚燒電廠來說,預處理不可或缺。而預處理在整個成本運營上,是“不合理成本”,是本來可以避免的成本。
過去幾十年,“中國式回收”曾經讓垃圾分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良好運轉。遍布城鄉的“破爛王”,將可以回收利用的金屬、玻璃以及書刊雜志等垃圾,進行了自然的分類,促進了垃圾的回收分類。
不過,你或許注意到,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破爛王已經淡出了我們的視野,而我們的城市,也日益容不下一方堆放破爛的場地。破爛王時代結束了,可人們尚未養成主動垃圾分類的習慣。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在這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中,垃圾分類,是整個社會必須付諸的實踐,它不僅關系到我們的生活質量,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健康運行。
02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
垃圾分類做的相當的日本給我們提供了相當多經驗。
他們的垃圾大分類有可燃物、不可燃物、資源類、粗大類,有害類,這幾類再細分為若干子項目,每個子項目又可分為孫項目,以此類推,分類相當精細。
回收方面,有的社區擺放著一排分類垃圾箱,有的沒有垃圾箱而是規定在每周特定時間把特定垃圾袋放在特定地點,由專人及時拉走。如在東京都港區,每周三、六上午收可燃垃圾,周一上午收不可燃垃圾,周二上午收資源垃圾。很多社區規定早8點之前扔垃圾,有的則放寬到中午,但都是當天就拉走。在一些公共場所,也往往會看到一排垃圾箱,分別寫著:紙杯、可燃物、塑料類,每個垃圾箱上還寫有日文、英文、中文和韓文。
日本的兒童打小就從家長和學校那里受到正確處理垃圾的教育。如果不按規定扔垃圾,就可能受到政府人員的說服和周圍輿論的壓力。日本居民扔垃圾真可謂一絲不茍。廢舊報紙和書本要捆得非常整齊,有水分的垃圾要控干水分,鋒利的物品要用紙包好。
而這為他們垃圾發電的企業帶來了什么呢?
并不夸張的說甚至可以建在日本市區附近的垃圾焚燒廠,比起我們水平的并不是一點半點。沒有噪音,沒有濃煙,這些市區中”默默無聞”的垃圾發電企業,卻能處理相當規模的垃圾數量,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年焚燒量5萬噸的工廠僅需60名員工。
這當然不僅僅是技術上先進帶來的結果,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同樣也為日本的企業大額減負了。換句話說,我們的垃圾處理企業是在做垃圾處理的整個流程,而日本的企業卻只需要負責處理垃圾分類其中的一環。其成本高低不言而喻。
03 分類之路,道阻且長?
垃圾分類與焚燒發電,都旨在對垃圾的剩余資源進行提取,他們不僅互補,而且相互促進。
張超認為,如果實現垃圾的分類投放,不僅僅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護環境,還可以為環保企業大幅降低垃圾處理的成本,這不僅僅包括企業的經濟成本,也包括所需的時間成本。參考日本垃圾處理帶來的經驗,如果在源頭上能夠給予企業足夠的幫助,我們的企業也能大幅提高的垃圾處理的效率。
構建合理的垃圾分類程序,這會給垃圾焚燒企業帶來本質性的變化,甚至不夸張地說,以一個完整垃圾分類架構所帶給企業的便利,甚至比設備技術的革新要大得多。在我國不完善的垃圾分類體系下,人們扮演的往往只是制造者還沒有普遍養成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行為習慣,尚未從‘要我分’轉變到‘我要分’,生活垃圾分類教育尚未入腦入心。
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持續的宣傳引導,更需要在一些嶄新的生產體系加以匡正,比如:在商品上添加分類標識,不斷提示著人們的分類行為。
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可以一蹴而就的行動,日本普及垃圾分類的習慣用了三十年,我們的人口遠超日本,需要用多少時間?
當然,中國社會無法容忍30年的漫長的習慣養成,垃圾分類已然迫近現實生活,這是由環境容量倒逼而成的,能否跨越這一步,是我們社會治理能力和城市文明進化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