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秸稈的“歸宿”,大可牽動綠色農業發展,小可影響農業固體廢棄物處置,近年來更是話題不斷。就目前來看,資源化推廣形勢大好,多元利用渠道持續增幅,產業化加快催熟產業鏈構建,秸稈問題將得到有效解決。
2018年7月27日,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促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禁止露天焚燒的決定》,8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規明確,露天焚燒秸稈,可能被處以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還將追究刑事責任。
截至2017年底,黑龍江省秸稈還田面積已達1億畝以上。除此之外,全省免耕播種作業能力已經在700萬畝上下。在佳木斯召開的玉米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現場觀摩與技術研討會上,還有關于示范區的觀摩以及技術工藝的交流活動。
以小窺大,我國近年來在秸稈禁燒以及秸稈綜合利用層面著實下了大工夫。7月26日,農業農村部在發布會上表示,秸稈綜合利用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可收集資源量超過8億噸,五化并舉的各方面實踐都有顯著發展。
離田、打捆、儲運、資源化等一系列環節均在不斷優化,政策扶持力度明顯加強,尤其是在財政上面的支持為秸稈打通出路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東北地區作為重點矛盾突出解決已經看到成果。現代技術的加持,科技應用的攻關更是增添了秸稈處置可塑性。
而一部分先試先行的秸稈綜合利用示范點取得的成果,無形中鼓勵著更多地區參與和實踐,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由于經濟條件、地理位置、農作物種類等條件的不同,多元化處置方式是因城施策的前提。
正如很多專家所建議的那樣,適合還田的還田,能夠加工再利用的,不妨多挖掘秸稈資源化高附加值產品線。也就是說,除了直接,也是易于推廣的還田模式外,秸稈造紙、秸稈制肥、秸稈制氣、秸稈建材、秸稈塑料等多元化產品將開拓出更廣泛的出路。
那么,這就鏈接到了另一個問題,即秸稈綜合利用構建產業鏈,保障全過程可持續順利運轉。對于這種可再生資源而言,如何充分利用,提取“變廢為寶”的高價值,有著與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等同的經濟價值。
公開統計結果顯示,僅秸稈制沼這一項,每年可帶來的總價值就大約在50億到60億左右,消耗的秸稈規模差不多在千噸上下,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1200多萬噸。因此,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的培育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秸稈綜合利用符合目前綠色農業發展的根本導向,也有著循環利用大背景的鋪墊,迎來了做大做強的好時機。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李波就曾說過,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相較發達國家仍處于初級階段,基礎薄弱,且產業化程度低。
由此可知,秸稈綜合利用上升空間大,且必然需要走上一條產業化道路。那么,打上市場屬性標簽,該如何做?
綜合各地區探索的歷程來看,目前工業園區的建設對秸稈綜合利用產業鏈的構建有著催化作用,還能夠利用集中優勢實現部分產品的就近消納。新活力的注入自然少不了新技術的加盟,首當其沖的就是推廣難度較小的還田模式。
直接粉碎還田、炭化還田、有機肥還田等,都是很多地區常見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技術難度小,較為簡便易行,還能夠改善土壤機構,強化土壤肥力,可謂是一舉多得,不過這種模式的技術改良也一直沒有停滯。
此外,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的加速還會拓展類似于“農戶+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經紀人”等線下合作渠道,完善“收-運-儲-用”一條線資源化體系。再者,更大程度地縮短科研成果到落地實踐的周期,加快產學研用步伐也至關重要。
據悉,我國還將探索秸稈生態補償制度,以此來調動技術創新、科研創新以及推廣創新的社會積極性。同樣的,這也是秸稈綜合利用制度體系完善的一部分,有利于提升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強化其專業性和有效性。
至此,秸稈資源化的路子已經有了初步框架,多樣化商品輸出為打通秸稈“再生”渠道提供了可能性。持續的研究創新和制度完善,則為秸稈綜合利用架起了需求側與供給側的對接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