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會議論壇】8月3-5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8科學與技術年會”在安徽省合肥市盛大召開,會議主題為“助推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此次會議由生態環境部科技標準司指導、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生態環境部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出席會議,來自全國各地2500余位專家學者(包括多位兩院院士)、管理人員、企業家代表參加會議。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科學技術年會” 連續舉辦17年,是我國環保科技領域規模大、學術水平高、具影響力的科技盛會,也是我國環保科學技術和成果轉化、學術交流和人才挖掘的全鏈條綜合平臺。 自2002年恢復舉辦以來,該年會緊緊圍繞國家生態環保中心工作和環境科技前沿,組織國內外環保專家學者進行交流研討,獲得環保科技界、相關部門和行業的認可。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在開幕式致辭
在開幕式上,環保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進行主題致辭,他表示綠水青山既要求優良的環境質量,也需要生態健康的保障。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是助推我國經濟綠色發展,全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綠色發展不僅可以增加生態產品供給、不斷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而且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新途徑。同期舉辦的國家環保工程技術中心創新成果展,集中展示了各中心的技術,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國家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王志華等領導的親臨視察。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黃潤秋視察國家工業污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展位
8月4日,第二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交流年會上, “創新”、“云鏈”、“大數據”等成為熱議關鍵詞。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助理、學術交流部主任姜艷萍在開幕式致辭,她表示學會正與工業污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合作,共同開發“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信息平臺”。平臺建成后,將成為各中心對外宣傳展示的窗口、獲取環保政策信息的渠道和中心之間交流互動的橋梁,該平臺計劃于年底前上線試運行。
年會現場專家學者各抒己見,相互探討,氣氛熱烈。“融合物聯網、云鏈技術,通過‘管理上云,服務上鏈’,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開放共享,打造新型生態環境云鏈大數據賦能平臺,激發智慧環保不同應用系統的潛能,使數據更加順暢的流通、交互,使智慧系統更加智慧,并達到平臺的自感知、自學習、自適應和自進化。”國家工業污染源監控工程技術中心——羅克佳華提出的“云鏈”技術,受到專家領導的關注。

第二屆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交流年會現場
今年年會共設37個分會場切磋環境創新技術與管理對策,同期還舉辦了5個論壇,7項“專題活動”。在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與現代化分會場,全場專家的討論激烈。當前環境監測數據多,來源廣,但是數據的性和共享性不能保證。本次論壇上提出的大物聯車載系統,引起行業關注,它利用車載監測模塊搭載社會公共資源(出租車、公共車),繪制整個城市的動態環境圖,讓數據“活”起來,為城市道路污染、交通擁堵、城管執法等提供科學的管理手段。
本屆年會擁有數十個分會場與論壇,競賽及專題活動豐富多彩,各路參會嘉賓在此碰撞和釋放各自的精彩觀點和智慧,本次會議的成果將為中國的綠色發展之路的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