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明星企業】這篇文章希望能夠通過梳理分析數據背后的故事,呈現三大類共計11家公眾公司的具體表現,來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加直觀和感性的視角。
市場大亨的風云變幻
通吃大單,曲線上市的:中科鼎實
上市公司中的修復一把手:高能環境
積極引進收購+全產業鏈布局,離開舵手的永清是否還能業績翻倍增長
深耕湘桂市場,收購拓展油泥處置及經營業務,穩健拓展的西南王博世科
134倍爆炸式大發展,探索土壤修復PPP的:東方園林
只能用神奇來描述的:理工環科
國家隊進場的典型縮影
資源型企業入場的微型縮影:太湖湖泊
抱緊大腿,快速崛起的山西王:民基生態
市場探索面面觀:跨界、剝離、離場
雷厲風行的跨界:森特股份
戰略剝離修復業務的:康恒環境
內憂外患,想說跨界不容易的:三維絲
故事的開端,自然是已經在修復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型上市公司。
通吃大單,曲線上市的:中科鼎實
從成立之初即風風火火的鼎實環境終于在2017年9月申報了IPO,成為第二家以環境修復為主營業務申請IPO的公司。也許是提前意識到業界以修復為主營上市的公司—建工修復的異常坎坷IPO之路,僅2個月后的17年底,鼎實IPO即終止審查(建工修復2018年1月初IPO被否)。
當然,所有走到資本門口的公司都是不可能就這么輕易放棄的。
體量大的修復業務收并購交易
2018年6月,上市公司京藍科技與鼎實簽訂股份收購協議,雙方同意以現金3.03億元收購中科鼎實21%股份,鼎實估值14.43億。按照2017年公司營收3.37億,凈利潤4808萬,此輪收購PE倍數30倍,對于IPO階段的環保企業來說,應該算是常規估值吧。
超級大單的業務模式VS穩健的現金流
從2010年基于巖土工程和地基基礎工程的經驗向土壤修復轉型開始,鼎實作為國內早一批從事修復業務的企業,通過與中石化五建組成聯合體中標了當時全國規模大的污染場地修復項目(即的國貿毒地-北京化工二廠修復項目,該項目總耗資9.86億元,鼎實與中石化五建聯合承接其中一個)。憑借良好的項目管理及施工管控經驗,加之項目本身的標桿性意義,鼎實吸引了大批的參觀者,這種示范相應很快在當時國內尚不成熟的修復市場打開了口碑。
而這種一出手就是大手筆的作風竟一直貫穿了鼎實的整個發展脈絡。2014-16公司新簽約修復工程數分別僅為1個、5個、10個,對應合同金額分別達3404萬、6421萬、33515萬,包括北京焦化廠、廣州油制氣廠等。可以說真的是開張吃三年。2014-17年公司修復營收分別達到15235萬元、21988萬元、26665萬元、33766萬元。
通常而言,依賴超級大單模式,一方面可以說公司獲單能力強,但同時,過度依賴大額訂單帶來的風險也非常明顯,尤其是未來對現金流的把握。但這種挑戰卻并沒有體現在鼎實身上。縱觀鼎實過去3年的整體現金流表現及經營活動現金流運營現,都常年為正,且相當平穩,可以說鼎實遇到的都是超級大客戶(關于修復行業的現金流詳細分析可關注我們下篇推送文章)。至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單模式的可持續性以及項目結算周期、付款條件及付款周期的惡化風險都是鼎實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某種程度上,這應該也是推動公司積極走上資本市場的重要原因。
并不輕松的對賭承諾
此次收購,鼎實承諾在2018-20 年合并財務報表中扣非歸母凈利潤三年累計實現不低于40,000 萬元,且每年實現扣非歸母凈利潤均不低于9000萬元。考慮到17年鼎實凈利才4808萬,這基本要求鼎實18年即實現凈利潤翻倍增長。
基于當前修復行業的發展態勢及鼎實的在手訂單規模、歷史毛利率水平等,這個應該倒也不難。筆者看來,要求更高的是,盡管鼎實過去在現金流控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環境的變化是否還能允許鼎實在2018 -20年合并財務報表中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三年累計實現不低于15,000 萬元,且年均為正數,鼎實是否能延續現金流管理的佳績,更是我們重點關注的方向。
勢在必得的控股收購
此外,京藍對鼎實的目標和期望遠不止與參股,現金收購中科鼎實21%的股權只是京藍科技的步。通過定增募資加現金方式收購中科鼎實73.89%股權,使中科鼎實將成為其控股子公司則是第二步。之所以采取現金收購和發行股份雙線收購,且二者不互為條件,主要是出于保險起見,以防證監會不批。即使增發失敗,京藍后續也將通過現金收購的方式繼續收購中科鼎實至少30%股權,實現對鼎實的相對控股。也就是說,無論后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是否能夠通過審核,京藍科技對中科鼎實勢在必得。
勢在必得的背后,是京藍謀求升級,期待將鼎實的環境修復業務與自身的園林綠化、節水灌溉業務有機結合,做大生態,成為的“生態環境領域解決方案供應商和投資運營商”。
截止目前,這項交易基本已板上釘釘,至于這樁史上體量大的收并購交易后期是否能實現強強聯合,發揮協同效應,我們將持續關注。
上市公司中的修復一把手:高能環境
2017年高能土壤修復業務營收突破76844萬元,同比增長54%,毛利27.55%,2018 年上半年環境修復板塊實現收入 42783萬元,同比增長 64.29%,毛利27.86%。可以說,除了待上市的建工修復,高能坐穩了上市公司中修復業務的把交易。事實上,自2014年以來,高能的修復業務就一直處于高速增長態勢,完成了一系列大型項目,包括蘇州溶劑廠、桃浦科技智慧城地塊、南郊化學電鍍廠、長春市長發置業熱電一廠原址土地治理、甘肅白銀歷史含鉻土壤治理等項目,可謂全國遍地開花。
此外,這種綜合性還體現在修復領域的細分板塊布局層面。以17年為例,雖然仍以城市棕地修復為主(占總營收21%),但耕地修復、礦山修復、流域治理等也有相當程度的貢獻,分別突破13878萬元、4978萬元、9226萬元,占總營收的6%、2%、4%,這為高能在全國市場的全面滲透進一步奠定了良好基礎。
除了漂亮的成績單,對于這位熟悉的,以下幾點值得市場關注。
回購修復子公司股權,實現100%控股
2012年8月高能環境設立北京高能時代環境修復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主營環境修復,次年凈利潤125萬。2014年高能時代環境修復1350萬元出讓13.5%股權,引入具有國資開發商背景的北京實創環保發展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中關村環保園的開發建設)。有意思的是,在2017年8月,高能環境修復公司以2250萬的處置對價回購了這13.5%股權。通過此次回購,實現100%控股,這直接彰顯了公司對修復市場的信心和決心。
自主研發疊加海外收購
技術層面,除了高能一直以來的防滲阻隔技術與修復業務的協同,近幾年自主研發也收獲不小,重量級的當屬參與完成的“填埋場地下水污染系統防控與強化修復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17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2017年公司深化與美國 TRS Group Inc.公司的合作,實現了修復設備本土化應用與推廣,并成功應用于“蘇州溶劑廠原址北區污染場地土壤治理項目”。2018年4月進一步成立了合資公司-上海泰焱環境技術有限公司(高能出資5535萬約85%,TRS約15%),負責進一步推廣。
8.4億可轉債發行成功,推動訂單落地
資本運作方面,2018年4月公司發行8.4億元可轉債申請獲證監會核準,這將極大推動訂單加速落地,尤其是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更顯珍貴。同時,公司還在申請發行總額不超過 12 億綠色公司債券。
積極引進收購+全產業鏈布局,離開舵手的永清是否還能業績翻倍增長
2017年度永清土壤修復業務實現營業收入27337萬元,同比增長192.86%,可以說交了一份非常滿意的答卷。完成了包括甘肅東大溝流域重金屬污染整治項目及湖北武漢智造園北區D區修復項目等20余項目。2018年5月公司更是聯合中標了《雄安新區唐河污水庫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一期工程》,項目金額1.66億元。2018年上半年公司土壤修復確認營業收入1.3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25.22%,毛利率14.69%。
雙倍增長的背后,是永清在修復業務的多年布局。一方面,通過收購美國IST及引進海內外專家,建立了以IST創始人詹姆士、韓國的安洪逸、中國臺灣的斯克誠及上海的羅啟仕博士為代表的強大專家團隊,同時通過技術引進和并購,實現新技術的突破。除了傳統的重金屬治理優勢,有機物治理技術也有所突破,尤其是異位熱脫附設備生產及運營,已在南通等場地有所運用。此外,在蘇州安利化工廠項目還采用了原位熱脫附技術。
上述兩項進展直接關聯永清的兩次對外收購。2015年永清以152萬元收購美國IST公司51%股權(商譽110萬),2015-2017年IST營收分別為299萬元,1612萬元,896萬元,但凈利潤始分別為-135萬元,-58萬,-850萬。即使以人才和knowhow引進為主,該項收購看來依舊表現欠佳。而蘇州項目的原位熱脫附技術則來源于加拿大MC2公司。早在2016年10月永清即與加拿大MC2主要股東簽訂股權收購意向書,擬收購MC2公司51%的股權(交易價格3060萬加元,約人民幣1.55億元),引進其電熱動態剝離過程ET-DSPTM熱修復技術,來填補有機污染修復技術空白,只不過在完成了各項盡調后,該項交易終止,轉而以項目合作推進。
除了海外收并購,2018年2月永清公告以1.78億元獲得云南大地豐源66%股權。值得關注的是,大地豐源不光負責昆明市危廢處置中心的運營,擁有3.3萬噸處置能力及25萬立方的規劃填埋規模,大地還在云南開展土壤修復業務,這將有助于永清開拓云南市場。事實上,2017年度永清所承接的省外土壤修復項目占比占比已超過60%,全國業務布局效果顯現。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從修復業務的拓展也能看到永清集團對外擴張并購的縮影。
另一方面,公司在2016年8月環評資質順利升甲,成為湖南全國為數不多晉升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民營企業,這為公司在土壤修復前端的場地調查提供了極大便利,2017年公司在全國各地承接場調20余項,為永清的業績增長帶來堅實基礎,也為其后續在土壤修復領域的業務開展提供了支撐。盡管今年9月國務院取消“環評機構資質”已基本敲定,但短期內環境咨詢的競爭優勢依然存在。
除了棕地治理,永清在耕地治理方面更是市場,盡管當前商業模式尚不明確。除了坐擁天時地利優勢,永清環保還擁有“農田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2017年公司耕地合計修復面積達7萬余畝。
在商業模式上,盡管ppp當前受去杠桿、地方政府隱形債務問題及集中清理出庫等影響,環保PPP一時成為燙手山芋,公司此前一直探索的“岳塘PPP模式”將受到挑戰,將土壤修復與PPP模式充分結合還需觀察!
然而,更大的挑戰則在于,2018年4月公司實際控制人及董事長劉正軍被有關機關帶走,要求協助調查。這位永清這條大船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至少,對修復團隊的穩定性帶來了直接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