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為更好地總結各地先進經驗,借鑒有益做法,進一步扎實推進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加快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規院水務與工程院聯合各地住房城鄉建設及相關部門,從本月開始陸續推出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案例分享。
案例一 JS01 宿遷市馬陵河黑臭水體整治項目
一、項目概況
1. 基本情況
宿遷市水系發達,坐擁洪澤湖、駱馬湖兩大湖泊,中運河、淮河等9條流域性河道,古黃河、西民便河等14條區域性河道,六塘河、利民河等39條骨干排澇河道,水生態已融入宿遷市民的生活。馬陵河是宿遷市老城區一條重要排澇河道,1974年人工開挖而成,全長5.2km,匯水面積11.6km2,居住人口13.85萬人,河道水質長期處于黑臭狀態,嚴重影響周邊居民日常生活,被稱為宿遷的“龍須溝”。
2. 問題分析與評估
馬陵河綜合整治之初,用時近半年從河道兩側所有排水口向上溯源,詳細摸排周邊地下管網及污水來源,累計排查 28條市政道路、68.6km雨污水管網、42個住宅小區、37個單位庭院、1687個沿街商鋪,找準找全了馬陵河黑臭成因:一是污水收集能力缺失。馬陵河由北向南自成一個污水收集系統,但污水收集管道不僅標準偏低、破裂較多,而且埋設在河道中,長期與河水貫通,喪失污水收集能力。二是老城區雨污混流嚴重。馬陵河兩岸共有144個排水口,其中9個排水口一直有污水直排河道;老城區范圍內70%以上的小區、60%以上的單位庭院以及大片棚戶區,都未實行雨污分流,處于雨天混流、晴天排污狀態。三是河道先天不足。馬陵河因是人工開挖的排澇河,上無源頭活水、下無自然出路,又處于城市中心地帶,開挖之初就成了排污河道。
二、整治目標
黑臭河道整治“表象在河里,根子在岸上”。按照“治水先治污、治污先治管”、“控源截污、面源治理、雨污分流”的整治理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截污、水清、岸綠、路通”的工作目標。
三、整治方案
前期工作開展了全流域的地下管網排查,形成了地形、道路、管網一張圖,為水系統平面、立面分析提供準確而詳實的手資料;推進整治中,單獨組織編制馬陵河控制性詳細規劃、水質保障、片區(老舊小區、菜市場、公廁等)治理等專項方案,堅持通過城市改造和管理,強化污染源頭管控;實施時序上,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先管網后河道、先治污后活水的工作安排;管網系統方案上,堅持雨污共治、洪澇兼顧,強化豎向系統研究,通過三維模型開展了專項評估,精細化截流、溢流系統設計;河道水系統方案上,在強化控源截污主導措施基礎上,根據河段不同位置進行源頭生態濕地、活水跌水、生態浮島等河道生態修復措施的科學布局。
四、整治措施
馬陵河綜合整治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由宿遷市水務局牽頭負責建設,自2014年7月開工至2017年10月全部完成,累計投資4.15億元,主要實施雨污水管網、初期雨水調蓄池、污水提升泵站、橋涵、道路、閘壩、河道擴挖、景觀綠化等工程。
(1)截污納管工程。對整個片區排水系統進行全面排查并制定方案,著力完善管網配套,提升污水收集能力,累計鋪設污水主干管8.6km,補建和改造雨污水支管13.3km,新建、改造2 座污水提升泵站。
(2)片區改造工程。結合城市發展,推進兩岸棚戶區改造,退地還河、退地還綠,實現雨污分流,累計完成小區改造28個、新建雨污水管網28km以上,棚戶區征收拆遷3.66萬m2。
(3)源頭濕地工程。溝通馬陵河與中運河,配套建設源水生態濕地,通過自然凈化,為馬陵河提供清水補給,日補給量可達2萬噸。
(4)清淤疏浚工程。加強河道內源治理,清除淤泥,拓寬河岸,增加水面,設置堰壩,保持生態基流,累計清淤10萬m3,擴挖河道面積4萬m2。
(5)生態修復工程。栽植生態修復能力強的水生植物,布設增氧設施,采用生態擋墻,全面提升水體自凈能力和生態修復能力。
(6)景觀交通工程。應用海綿城市理念,新建沿河公園,鋪設人行步道,結合路網狀況,打通兩岸交通道路,建成南北大通道,累計增加綠化面積14.5萬m2,新建道路6.2km,終將馬陵河打造成一條“生態河、景觀帶、南北大通道”。
五、創新舉措
1. 初雨污染控制
一是鋪設沿河雨污水干管,其中雨水干管擴大指標設計,沿線點狀布設三個初雨調蓄池,實現非雨天污水全截流,初雨水全收集。二是合理確定溢流堰高程,實現25mm及以下降雨時雨水不入河,解決了70%以上降雨天污染入河問題。三是溢流口采用石籠墻設置調蓄空間,結合海綿手法解決了溢流水污染少入河問題。四是對棚戶區外排水采用二次截流設計,增加調節能力,提高截流度,降低雨天對污水干管的沖擊,減少初期雨水入河量。五是系統開展雨污水收集系統優化技術,在現狀污水系統及設計截流系統資料收集、信息集成的基礎上,通過ICM軟件,利用GIS信息技術構建雨、污水管網水力模型。以新建截流井和調蓄池的運行工況為研究重點,進行整個雨、污水排水系統的模擬計算,分別對旱季和雨季的污水過程、截流井和調蓄池的運行特征及污水廠負荷進行分析,綜合評估工程系統的調蓄能力和截污效果。
2. 綠色建筑技術應用
在管網窨井、箱涵(管廊)、河道擋土墻、道路橋梁等工程中,積極應用裝配式技術,采用雙面疊合板技術形成的扶壁式擋墻結構產品,形成了設計、生產、安裝的全過程實用成果;實施的箱涵工程,是公共管廊產品的微縮版,確定了該技術的應用可行性。實現了有效的資源節約,裝配式產品在工廠預制成形、現場安裝,節約了腳手架、模板、鋼筋綁扎等帶來的資源浪費,也減少了人工、機械等費用,大大降低工程實施的成本。質量可靠性增加,通過工廠自動化生產,在原料配備、生產養護等方面優于現場質量管理,解決了傳統工藝難以避免的模板縫、對銷螺栓孔、墻面排水水漬、斜立面接頭漏漿甚至蜂窩麻面等問題。縮短了工期,減少了因施工圍擋對城市交通影響時間,裝配式建筑的現場工序減少,工期有效縮短,其中擋土墻施工現場施工工期縮短達60%,箱涵、窨井工程工期縮短50%。環境保護成效明顯,裝配式擋土墻的實施,避免了現場鋼筋焊接、砼振搗、模板加工安裝等的施工噪音影響,減少了模板拆除、螺栓孔封堵、砂漿抹面等形成的揚塵影響,是實現綠色建設理念的有效實踐。其中采用預制雙面疊合混凝土板生產技術并應用于河道擋土墻工程,在馬陵河示范段工程中節約投資約50 萬元。
3. 調蓄池沖洗技術創新
初期雨水調蓄池的沖洗方式是一項新課題,國內大多借鑒國外的一些創意方法,主要有真空、門式沖洗兩種,兩種方案各有優勢。馬陵河整治工程設計方案推薦采用相對可靠的門式沖洗,但門式沖洗方案需配備供電、智能管理、機械傳動、蓄水門等設施設備,設備投入大、后期運行費用高、管護成本大。經過深入研究和課題攻關,工程采用河道水直接沖洗方式,取消門式設備等的投入,通過管道、控制閥門的系統設計和布置,實現沖洗出水流態由孔口出流變為有壓管恒定流,達到更優的沖洗效果。
4. 海綿理念運用
海綿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堅持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排水體系的豎向控制和構建,強化平面的布局和消納。一是嚴格按照海綿城市試點規劃確定的指標體系,以整治紅線為邊界,逐一復核邊界條件,明確區間工作條件。二是優化灰色系統設計,以管網、調蓄池、溢流堰、緩沖區設計為核心,大力度提高灰色系統的效用。三是強化海綿手法的應用,高度融合園林、生態技術的應用,提高海綿系統成效。四是依靠技術支撐,推進海綿管家服務、海綿成果評估技術管理體系,提高項目實施的可靠性和技術支撐能力。海綿或其它生態手法應用上主要采取透水鋪裝、石籠擋墻、下凹式綠地、雨水溢流池、雨水花園、水體增氧、生態浮島、霧噴系統、水生植物、砂卵石、生物洄游通道等。
六、整治成效
馬陵河歷經八次整治,前七次整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受制于多種因素,效果一直不太理想。從污染源看,是雨污混流、上無源水、初雨水污染、市民習慣、作業面窄、各自為政等原因;從組織工作來看,根本的是沒有全面厘清污染成因,未系統制定全面的整治方案,未下決心投入來全面落實整治要求。隨著馬陵河綜合整治的不斷推進,河道水質日益改善,從感官上看,黑臭變清澈,魚蝦成群,孩童戲水,市民垂釣,一片人水和諧景象;從水質參數上來看,全線從治理前的重度黑臭逐漸變成Ⅴ類、Ⅳ類水質并穩定下來,同時污水處理廠的進水COD濃度從治理前的70mg/L 到現在的400mg/L,有力證明了馬陵河整治的成效;從社會輿論上來看,無論是新聞媒體的報道,還是居民的自媒體宣傳,以及隨機采訪河邊居民或行人,都對馬陵河給出高度的評價和贊譽,被評為2017年江蘇省環保新聞之一。
原標題:案例一 JS01 宿遷市馬陵河黑臭水體整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