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會議新聞】“水生態文明與綠色城鄉融合發展會議”的“水生態文明”主題系列論壇:“生態文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修復與黑臭河道污染治理”和“水環境治理與河長制管理應用技術”分別于2018年10月27日、28日下午在西交利物浦大學舉行。
01 “生態文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分論壇要點分享
10月27日下午,“水生態文明與綠色城鄉融合發展會議”分論壇在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李一平教授主持下,展開了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與水資源管理”的主題會議。
蘇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吳永發,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建華,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津輝,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楊軍,西交利物浦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唐小南等參會嘉賓分別進行了演講報告。
1 蘇州古城水系分布變化與城市變遷關系
吳永發[蘇州大學建筑學院教授,院長]
報告要點:吳永發教授從分析蘇州的古城變遷出發,介紹了水道變化與濱水街巷分布的關系。隨后從對1639年的《蘇州府城內水道圖》到1908年的《蘇州巡警分區全圖》的分析,闡述了影響城市濱水街巷分布變化乃至城市功能與格局的變遷的因素主要有“府城人口與用地的矛盾”、“外城河道替代內城河道的貨運功能”和“絲織業的區域集結聚居”。后,吳教授指出蘇州府城濱水街巷分布形態與特征的變化,深刻反映了城市空間形態與功能的變遷,體現了特定時空下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抉擇。
2 淺析天然濱水岸線保護與水生態文明建設
李建華[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教授;同濟大學長江水環境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報告要點:李建華教授首先指出許多黑臭河治理依然追求形式主義,并未實施真正的治理,根本原因是沒有從河流的屬性出發。隨后通過大數據結果顯示淡水生態系統受脅迫嚴重,衰退明顯來強調要保護河畔空間。他也根據多年自己在國內外研究案例介紹了‘河流生態系統異質性理論’,‘河畔空間生態效益評估方法’以及‘硬質化’等問題。后提出生態河流的保護與建設目標應該是‘清水綠岸,魚翔淺底’,以及要盡早推進‘用空間換時間’的概念。李教授也表達了他對未來的期待:“水生態文明建設要留住農村的魅力,讓綠水青山系住子孫的鄉愁”。
3 氣候變化與智慧海綿城市平臺建設
黃津輝[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中加水與環境安全聯合研發中心主任]
報告要點:黃津輝教授從近兩年熱門的‘城市看海’現象出發,引出關于氣候變化與智慧海綿城市平臺建設的話題。隨后,她通過介紹海綿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問題,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海綿城市規劃決策系統來詳細介紹了該平臺。后,黃教授總結到城市發展對水文循環和生態系統產生巨大影響,降水是海綿城市規劃的關鍵考慮因素,以及更好的海綿城市規劃需要全面了解氣候變化條件下的降水量,以及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高分辨率降水數據將有助于規劃和預測決策。
4 河長制背景下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瓶頸問題及應對策略
李一平[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環境科學系系主任]
報告要點:李一平教授從“晴天不黑臭,雨天黑臭”的現象出發,分析了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存在的典型瓶頸問題。隨后討論了為什么水環境治理呈現“反復治、治反復”趨勢,為什么各大城市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而水質卻不見好轉,截污是否存在由分散排污變為集中排污,以及為什么南方地區下雨天河道水質反而變差等問題。后李教授指出,要充分發揮現有污水處理工程效益,避免重建輕管;充分重視已有管網檢測和修復。爭取做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處理、處理全達標”。
5 亞熱帶河流水庫藍藻和抗生素抗性基因
楊軍[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報告要點:楊軍老師根據自己團隊多年來對亞熱帶河流水庫藍藻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研究,講述了該類物種的種類,生存環境,特殊生物性能以及群落動態。隨后闡述了該類生物目前在中國水體中的存在現狀以及它們對于水體內其他菌種的影響。后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上的影響以及被同行引用的情況。
6 植被對河道與濕地水流的影響
唐小南[西交利物浦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報告要點:唐小南老師認為植被廣泛存在于許多河流和濕地中。植被的存在增加了流動阻力并將改變水流速度分布。植被對垂直速度分布的影響取決于植被是剛性的還是柔性的,植被是淹沒的還是非淹沒的條件。作為流阻分析、污染物混合過程等的前提條件,植被流中的流速分布問題一直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 本報告介紹了植被對水流速度分布的影響,注重介紹有植被的情況下,提出了其水流垂向與橫向速度分布兩個預測分析模型,并介紹模型與廣泛的不同數據進行比較,以評價模型的性能。該分析模型的建立可以為河流水環境的分析與廣泛應用提供工具。
02 “水生態修復與黑臭河道污染治理”分論壇要點分享
10月27日下午,“水生態文明與綠色城鄉融合發展會議”第二分論壇在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鶴教授主持下,展開了關于“水生態修復與黑臭河道污染治理”的主題會議。
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趙敏華,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教授級工程師趙江,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院長李兆華,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莫罹,德國生態工程協會專家、濕地科技平臺GWT聯合創始人Herbert Rustige,H20執行委員會秘書長、浙江省綠色科技文化促進會秘書長忻皓等參會嘉賓分別進行了演講報告。
1 生態文明教育與大學綠色創新
徐鶴[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南開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副院長]
報告要點:徐鶴教授從我國的生態環境危機出發,列舉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并針對這些危機,指出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引申出南開大學的生態文明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的建設成果。同時強調了綠色創新這一概念,認為以綠色創新為代表的綠色產業的發展現狀整體是向上的,是積極發展的。
2 上海河道水系的歷史變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
趙敏華[上海市水務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報告要點:趙敏華老師以幾張上海市過去與現在的水系圖開場,展示了上海水系的歷史變遷:上海市過去水網密集,現狀是由于城市建設,填河造地,許多水系已經消失,其根源在于快速的城市化。接著,針對這一現狀,他提出了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愿景:城市發展要堅持綠色理念,協調發展與生態保護。河道水系是有限的寶貴資源,需要投入與呵護,而不是單向索取。后,趙老師指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途經包括理念創新、規劃優化、設施建設多功能,以及體制和經濟模式創新等方面;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保留原有的自然水體,提高生態經濟。
3 排水系統提升與完善
趙江[中國生態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教授級工程師]
報告要點:趙江老師從蘇州的排水系統分析出發,指出蘇州排水系統存在的問題:排污系統與排雨系統混亂、排雨系統不達標等。由此引申出中國許多城市排水系統存在的各種通病。接著,趙老師闡述了暗河對城市建設帶來的威脅,提倡打開暗河。后他強調城市建設要因地制宜,提高生態經濟效益。
4 鄉村污水資源化利用途經探討
李兆華[湖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院長]
報告要點:李兆華院長從一張中國地圖出發,指出中國癌癥的爆發分布區多集中在長江流域人口密集、流動量大、流動性強的地方,而不是貧困地區,指出水污染所帶來的嚴重問題。接著從生態經濟的角度出發,分析了農村及城市污水的利用途經,變害為寶。后指出要從根本解決水污染問題,需要生態規劃管理,結合完善的法律制度,生態教育、技術升級和轉型等。
5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水安全規劃策略
莫罹[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報告要點:莫罹老師首先從國家住建部提出的“綠色生態示范城區試點實踐”層面演講,提出了綠色生態發展的推動路徑是由點到線、由線及面、以點帶面,以天津為例闡述了生態社區標準框架的構建,并重新定義了新型城市雨水系統,認為系統的組成是“自然水循環+社會水循環,灰色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其舉出了兩個項目闡明了水安全規劃策略,在對貴安新區進行水安全規劃中,提出了“碧水、清溪、綠谷”,倡導建設城市與山水相協調的格局;對內江新城則是重點闡述了控規層面如何落實水安全理念。后,莫罹老師強調“左右”協調——市政、生態、交通等多專項規劃,推進城市發展生態轉型,倡導通過生態城市、海綿城市的理念與現行法定規劃的銜接,把生態文明理念下的水安全規劃落實到城市的開發中去。
6 Intelligent solutions for protection of urbansurface waters - preventing black and smelly channels
Herbert Rustige[德國生態工程協會專家、濕地科技平臺GWT聯合創始人]
報告要點:Rustige先生首先從城市水管理入手,提出了城市河道水質反映城市污染的短期和長期效應的觀點,分析黑臭河道產生的原因是污染量超過了河道自凈能力,并針對這個問題列舉了管理城市河道的線路方法:識別主要污染源/途徑、停止直接排污、通過提高滯留能力減少CSO的頻率、積極處理不可避免的溢流和雨水徑流。接著,Rustige先生對為何要處理地表徑流和CSO進行了大篇幅的闡述,對通過建立水文模型進行雨水管理評價。隨后,其就滯留和治理濕地方面,舉出了大量德國已實施的相關工程,向我們展示技術要領和相關實景照片。后,他展示了其在中國河道修復計劃中的實施策略和相關圖片。
7 “綠色浙江”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
忻皓[H20執行委員會秘書長、浙江省綠色科技文化促進會秘書長]
報告要點:忻皓秘書長從描述孩子的自然筆記開始,展開了一場生動的“從小抓起”的生態教育實踐演講。其作為NGO“綠色浙江”的代表,旨在通過三大模塊:自然科考、低碳家園、社區營造,帶領孩子們走遍、深入自然,從單純的認識到切實解決問題。其目的在于培養在未來擔當可持續發展大任的地球公民,通過如“未來使者”等項目,帶領參會者走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中去。正如會議主持徐鶴教授所說,千年大計在于教育,我們需要針對中國熱點問題,推進教育的發展。
03“水環境治理與河長制管理應用技術”分論壇要點分享
10月28日下午,“水生態文明與綠色城鄉融合發展會議”第六分論壇在京津冀生態景觀及立體綠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馬麗亞主持下,展開了關于“水環境治理與河長制管理應用技術”的主題會議。
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徐亞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郭益銘,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生態水利院院長馬以超,上海同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韋聯平,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建強,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秘書長于立安,北京市惠城(蘇州)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政等參會嘉賓分別進行了演講報告。
1 污染水體治理工程與實踐
徐亞同[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
報告要點:徐亞同教授首先提出水體污染的危害性:水體黑臭及富營養化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和健康。緊接著又從水環境質量指標:理化指標、生物學指標等提出一系列治理方法:投菌法、生物促生技術、人工浮島與水生植物凈化帶、人工濕地、生物護岸、綜合調水、河水化學絮凝技術等,并且對河流治理工藝進行選擇和比較。后舉出麗娃河綜合整治工程的例子,展示了環境狀況調查、治理目標、綜合整治方案等流程。
2 河流岸邊植生濾帶抑制面源污染傳輸效益評估
郭益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楚天學者特聘教授]
報告要點:郭益銘教授首先通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數據介紹了面源的來源,又以美國佛羅里達磷礦廢土堆棄區的現地實驗為例介紹了植生濾帶抑制面源污染的應用,展示了土槽實驗及野外現地研究成果,提出了植生濾帶抑制面源污染的效果及其影響因素。
3 河湖綜合治理中的經驗、誤區與教訓
馬以超[浙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生態水利院院長]
報告要點:馬以超院長主要通過一系列精彩的河湖治理案例,展示了治理過程中的誤區與教訓:治水關鍵是提升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首先,全面禁止河道采砂,選擇正確的清淤方式,減少對河道的干預;植被不僅僅是水保或生態措施,也是有效的防沖措施,但只能作為輔助性措施;做好岸上截污,重視雨水管;消除“九龍治水”的治理現狀,實現“多規合一,水岸同治”;河道有其連通性,有洪有豐有枯治污,河流治理不應該喪失其原有功能;需要加強宣傳和引導,使全社會共同參與。后他以“實事求是、實踐出真知”作為本次報告的總結。
4 區域水環境治理的新技術和實踐
韋聯平[上海同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報告要點:韋聯平經理首先提出完成末端截污后,雨水泵站的降雨后排水成為河道的主要污染源,主要是由于污水管道混接入雨水管道導致,由此引出合流制雨污水快速凈化技術的緣起。接著韋經理通過介紹微生物連續培養裝置、高通量凈化廊道、快速充氧技術等設備解釋該項技術的凈化處理原理,并且通過一系列成功案例展示了該項處理技術的性。同時介紹了駁岸生態凈化技術,闡明其工作原理。并以鎮江虹橋港為例,提出該項技術對于解決黑臭問題有顯著的效果。后他介紹了關于快速的清水型生態系統構建技術、藻類和懸浮物處理裝置等技術的案例和處理原理。
5 河道生態化綜合整治新技術、新材料探討與應用
馬麗亞[京津冀生態景觀及立體綠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
報告要點:馬麗亞秘書長主要從生態景觀,屋頂綠化,墻體、橋道綠化,都市農業,邊坡、礦山、河道生態修復等技術板塊進行闡述。運用一系列案例,介紹蓄保水植被基材和植物凈水基材等一系列新材料的特性,和治理技術中的凈化原理,表明其在實踐應用中安全有效,綜合效益良好。
6 德華濕地治理黑臭河道經驗分享
杜建強[蘇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報告要點:杜建強董事長主要從德華生態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紹、黑臭河道治理案例分享、德華的生態工程實踐與教訓等三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介紹了德華的兩大基礎產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濕地、尾水提標濕地。接著通過昆山珠涇中心河道水體生態修復項目、常熟新材料產業園水處理生態濕地等案例,提出植物選擇需要耐心、雨水污水管網分開等經驗教訓。后提出用生態工程恢復河流的生命的使命。
7 水、岸、人改善水環境實踐活動探討
于立安[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秘書長]
報告要點:于立安理事長首先提出污染在水里,源頭在岸頭,本質在人心的理念,介紹北京生態修復學會、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北京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聯合體等環保組織,并在實踐活動中得出總結:營造一個“改善共同體”是從根本上解決水環境問題的有效方式。后提出未來推廣計劃中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有政府、企業、公眾組成的改善水環境的共同體。
8 生態環保項目運作中的法律問題及對策
王政[北京市惠城(蘇州)律師事務所主任]
報告要點:王政律師以PPP模式為視角,首先介紹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行業PPP的發展現狀、特點、分類,著重提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行業PPP的發展存在的問題:項目庫適合介入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偏少、招標程序及文件的公正性與合理性有待強化、項目簡單打捆形成的綜合體容易“拉郎配”、項目建設重建輕運、行政區域型的項目劃分方式不利于綜合生態建設、地方政府的融資和償債能力難以評估、部分地方急于求成致使支出責任固化等問題。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應對策略。
(供稿人:西交利物浦大學賈軼絨,蘇州大學曾敏姿,蘇州科技大學楊子璇、楊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