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固廢處理】近年來,農作物秸稈成為農村面源污染的新源頭。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際,總有大量的小麥、玉米等秸稈在田間焚燒,產生了大量濃重的煙霧,不僅成為農村環境保護的瓶頸問題,甚至成為殃及城市環境的罪魁禍首。
據有關統計,我國作為農業大國,每年可生成7億多噸秸稈,成為“用處不大”但必須處理掉的“廢棄物”。
往往面對這些看似無用的秸稈,農民通常是將其堆積集中燃燒。
然而秸稈焚燒會造成霧霾天氣,并產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質,對人與其他生物健康形成威脅。
每年到了小麥、玉米收獲季節,由于短時期內大量的秸稈無法處理,農戶往往會就地焚燒,這節省了勞力,但焚燒的煙霧會影響環境和交通,影響土壤水分。此外,隨著農作物產量的提高,每年秸稈的量也在增加,秸稈還田量過大、土壤水分不足、耕作措施不當,會影響作物出苗和生長,導致病蟲害增加、土壤碳氮比失調。
農作物秸稈屬于農業生態系統中一種十分寶貴的生物質能資源。農作物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對于促進農民增收、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下面來看看秸稈的七十二變~
機械化秸稈還田
機械化秸稈還田包括秸稈粉碎還田、根茬粉碎還田、整桿翻埋還田、整桿編壓還田等多種形式,具有便捷、快速、低成本、大面積培肥地力的優勢,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技術。
機械化秸稈還田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機械將收獲后的農作物秸稈粉碎翻埋或整稈翻埋或整桿編壓還田。可一次完成多道工序,與人工作業相比,工效提高了40~120倍,不僅爭搶了農時,而且減少了環境污染,增強了地力,提高了糧食產量,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過腹還田
過腹還田是將秸稈通過 青貯、微貯、 氨化、熱噴等技術處理,可有效改變秸稈的組織結構,使秸稈成為易于家畜消化、口感性好的飼料。
在動物腹中經消化吸收一部分營養,像糖類、蛋白質、纖維素等營養物質外,其余變成糞便,施入土壤,培肥地力,無副作用。而秸稈被動物吸收的營養部分有效地轉化為肉、奶等,被人們食用,提高了利用率,這種方式科學,具有生態性,應該提倡推廣。
食用菌培育基料
將秸稈粉碎后,與其他配料科學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銀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決近幾年食用菌生產迅猛發展與棉籽殼供應不足的矛盾。育菌后的基料經處理后,仍可作為家畜飼料或作肥料還田。
利用秸稈基料,進行食用菌培植
用作工業原料
農作物秸稈可用作造紙的原料,還可以用作壓制纖維木材,能彌補木材資源的不足,減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蓋率,使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
秸稈纖維做的環保瓦
用于生物降解材料
將秸稈將超細粉碎后在反應釜中與添加劑一起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得秸稈中的纖維具有熱塑性。這種材料可以應用于薄膜、片材和注塑級的產品制造,這類產品可替代石油基產品(塑料),并具有完全生物可降解性(180天后失重率達到90%),是一種健康環保材料。
用于生物質發電
將秸稈直接焚燒和將秸稈同垃圾等混合焚燒發電,還可以汽化發電。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生物質的再生利用過程中,排放的 CO2與生物質再生時吸收的CO2達到 碳平衡,具有CO2零排放的作用,對緩解和終解決 溫室效應問題將具有重要貢獻。
秸稈綜合利用前景廣闊,特別是在發達國家,通過科技進步與創新,為農作物秸稈的綜合開發利用找到了多種用途,除傳統的將秸稈粉碎還田作有機肥料外,還走出了秸稈飼料、秸稈汽化、秸稈發電、秸稈乙醇、秸稈建材等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稈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值得我們借鑒。
原標題:【黑科技】秸稈的七十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