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原創視點】日前召開的2018中國環境上市公司峰會上,有不少行業專家指出,2018年以來,雖然我國環保工作不斷推進,但環保產業卻出現了“外熱內冷”的尷尬情況,行業整體業績呈現較快的下滑態勢。
據市場統計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環保板塊中62加上市企業的總營收約1230億元,同比增長12個百分點左右,總利潤近140億,同比下滑了2個百分點。而在2017年,環保上市企業的總營收超過1650億,同比增長高達約27%,凈利潤綜合也逾185億,同比增長高達約17%。
自從生態文明上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中央環保督察日臻常態化,環保產業便成為各路資本爭相搶奪的“香餑餑”,各行各業對于環保的樂觀情緒蔓延。甚至業內預計,到2020年,環保產業的增長率可以達到15%~20%,產業規模也將達到1.5萬億~2萬億之間。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數據也顯示,2017年環保產業銷售收入1.35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呈兩位數的增長,2018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而自“十二五”以來,中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速約26.9%,2016年銷售收入是1.1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9.8%,已成為“萬億級”產業。
可是事實上的情況,給不少人澆了一頭冷水,于是有人問:環保產業“外熱內冷”,環保行業的估值也一度將至“冰點”,這種情況不符合邏輯,也不符合規律,到底發生了什么?
首先,以宏觀角度來看,過去一段時期內,財政部PPP項目清庫存,各地方政府去杠桿,導致環保項目的落地速度整體放緩,挫傷了環保企業對于PPP項目的積極性,無論實在項目投資,還是投資力度,又有所松懈,導致了行業景氣度的下降。
其次,行業環境有待優化。中國環保產業協會曾指出:“在招投標過程中,不看技術只看價格,一味追求低價中標現象愈演愈烈,一些環保行業正陷入惡性競爭循環。”以至于“前幾年環保產業平均利潤率可以達到8%,一些行業甚至可以達到10%,現在能到5%就不錯了。”
再次,環保企業存在問題。小型及微型企業占比較高,約70%以上;環保企業分布不均衡,無論是企業數量還是相應的產值,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明顯失衡;行業巨頭較少,且化程度偏低,不利于產業的對外拓展。正如中環聯理事長張益所說:“國外有不少環保企業歷史悠久,甚至是百年老店,而前一段時間國內不少企業比較浮躁。”
后,客觀因素制約。我國環保產業雖然已經發展近30年,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行業技術在范圍內處于“局部領跑,總體平行跟進”的水準。而且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處于較低水平,相關的環保制度也不甚完善,對于環保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按照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的說法,行業過去的發展偏離了環境產業的價值本質,是基于政策驅動而不是基于環境產業價值的成長,沒有充分發揮專業的力量來解決或提供更有效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
“問題就出在很多環保上市公司過分激進、負債率過高,且高度依賴回款。”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認為,環保企業應保持適度規模,不可過分擴張,另外模式要成熟、技術創新要搞好。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