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環保在線 地方新聞】 2018年是貫徹落實國家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年,經過全市共同努力,在區域空氣質量同步改善、氣象條件較常年整體有利的情況下,北京市細顆粒物(PM2.5)等四項主要污染物同比均有所改善,其中PM2.5年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再創新低,連續兩年濃度達到個位數,為6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一、2018年空氣質量總體情況及特征
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為51微克/立方米,較2017年同比下降12.1%。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分別為6微克/立方米、42微克/立方米、7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均較明顯,較2017年下降幅度分別為25.0%、8.7%、7.1%。
(圖1 2017-2018年四項污染物年均濃度變化)
2018年,北京市SO2達到國家標準(60微克/立方米);NO2超過國家標準(40微克/立方米)5%;PM10超過國家標準(70微克/立方米)11%;PM2.5超過國家標準(35微克/立方米)46%,PM2.5仍是北京市大氣主要污染物。
(圖2 2018年四項污染物年均達標情況)
2018年,北京市優良天數227天,占比62.2%,比2017年增加1天,其中一級優天數為72天,二級良天數為155天;2018年重污染日15天,比2017年減少9天。
(圖3 2018年空氣質量各級別分布情況)
2018年“藍天”含金量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呈現“優增劣減”特征,一級天同比增加6天,重污染日同比減少9天。近六年來重污染日持續減少,2018年全年無持續3天及以上的重污染過程。
從空間分布上看,2018年全市SO2、PM2.5和PM10仍呈現南高北低的梯度分布, 城區及南部地區的NO2濃度較高。其中位于京西南區域點PM2.5濃度為全市高值,69微克/立方米;京東北區域點為濃度低值,41微克/立方米。
從月際變化上看,受氣象條件波動影響,2018年3月和11月是污染水平明顯偏高的月份;1月、8月和9月,PM2.5月均濃度分別為34、35和30微克/立方米,分別達到空氣質量年評價標準。
二、近年來主要污染物變化情況
2018年與2013年相比,北京市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SO2、PM2.5、PM10、NO2分別下降77.8%、42.7%、27.8%、25.0%;其中SO2下降幅度大,連續兩年濃度達到個位數。2018年與2015年相比,北京市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均顯著下降,SO2、PM2.5、PM10、NO2分別下降57.1%、37.0%、23.5%、16.0%。
(圖4 2013-2018年各項污染物年均濃度變化)
2013-2018年,北京市空氣質量達標天數顯著增加,2018年達標天數為227天,占比62.2%,較2013年增加了51天。其中,一級優天數為72天,較2013年增加了31天。
2013-2018年,北京市空氣重污染天數逐年減少,從2013年的58天,減少到2018年的15天,六年間減少43天;2018年連續195天沒有發生PM2.5重污染,遠超2013年的87天。重污染發生率明顯降低。
(圖5 2013-2018年空氣質量各級別天數分布)
(圖6 2013-2018年PM2.5空氣質量級別日歷圖)
空間特征變化顯示,2013-2018年,北京市各區域PM2.5濃度均顯著下降;2018年總體空間分布仍為南高北低特征,但南北濃度差距持續減小。
(圖7 北京市PM2.5濃度空間分布及變化)
PM2.5占比變化顯示,近年PM2.5在PM10中的占比呈逐步下降趨勢,由2013年的0.82下降至2018年的0.65,體現出我市針對細顆粒物污染源的治理效果更為明顯,同時也反映出粗顆粒物的改善幅度要小于細顆粒物。
(圖8 2013-2018年顆粒物濃度及比例變化情況)
月際變化特征顯示,受氣象條件波動、采暖等多種因素影響,各項污染物各月間濃度波動較大,重污染狀況仍易發。從變化趨勢來看,在波動中下降是空氣質量改善的基本形態,說明我市的空氣質量改善仍將是長期和艱巨的過程。
(圖9 2013-2018年PM2.5月際濃度變化情況)
1998年以來,北京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長期監測的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呈現持續下降特征,體現出我市大氣污染治理成效。
(圖10 近二十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常住人口等與各項污染物濃度變化趨勢)
三、藍天保衛戰2018年行動計劃整體概況
北京市緊緊圍繞年度空氣質量改善目標,堅持工程減排與管理減排并重,突出打好重型柴油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治理三大攻堅行動,著力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強化區域聯防聯控,深化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在全市共同努力下,措施更加深入、戰線更加鞏固、共識更加廣泛,空氣質量實現持續改善,為打贏藍天保衛戰奠定了扎實基礎。
統籌調度,嚴格落實責任。強化頂層設計,出臺《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等文件,召開全市生態環保大會、秋冬季攻堅大會,全面部署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推進責任落實。扎實做好中央環保督察和生態環境部藍天保衛戰強化督查反饋問題整改落實;聚焦揚塵污染等共性突出問題、針對空氣質量相對較差區域,開展專項督察和日常監督,健全督查、交辦、巡查、約談、線索移交等機制,將環保的責任和壓力傳遞到基層,推進問題解決、任務落實。各區、各部門齊心協力、全力推進廣大市民主動參與、積極行動,構建社會共治體系。
科學治污,提升監管能力。完成新一輪PM2.5來源解析,為北京市打好藍天保衛戰提供了科學支撐。在持續發揮全市PM2.5高密度網絡趨勢監控作用的基礎上,建成覆蓋全市鄉鎮(街道)的粗顆粒物監測網絡,并向社會公布全市粗顆粒物濃度較好、較差的鄉鎮(街道),市、區、鄉鎮(街道)三級聯動,實現精細管理。綜合衛星遙感、空氣質量地面觀測等各類數據,完善“熱點網格”技術,拓展技術支撐執法的新局面。以“點穴式”聯合執法攻疾點穴“環境痛點”,實現執法向化轉變。
問題導向,打好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持續推進機動車結構優化升級,發布國三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全市域限行政策、完善配套補助政策,疏堵結合,推進4.7萬輛國三排放標準柴油貨車報廢轉出,累計推廣新能源車20余萬輛;創新實施重型柴油車閉環管理機制,自2018年4月20日實施起,約14.5萬輛超標車被納入“黑名單”數據庫;以重型柴油車為重點強化機動車排放監管,創新實施機動車檢測場記分制管理,自8月份起在全國實施重型柴油車氮氧化物排放檢測。打好揚塵污染管控攻堅行動。建立揚塵污染防治定期聯席會議機制,強化統籌調度;依托粗顆粒物監測網絡、視頻監控系統、道路揚塵走航監測、遙感技術等科技手段不斷提升揚塵監管能力;加強揚塵污染違法行為聯合懲戒,對56家企業停止在京投標資格30至180天;持續擴大綠色生態空間,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3.5%。全市降塵量自8月份之后同比降低16%。打好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行動。緊抓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有序退出一般制造和污染企業656家,動態清理整治“散亂污”企業521家,進一步擴大結構性減排成效;開展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有序推進陶瓷制品制造等3個行業排污許可證申領核發,創建市級和綠色工廠累計分別達到26家和22家,完成71家重點行業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320家2000噸以上加油站完成在線監控改造。打好壓減燃煤收官行動。全市共完成450個平原村煤改清潔能源,并同步做好電力、燃氣、煤供應保障,確保居民溫暖過冬;完成延慶、平谷、密云區8家燃煤鍋爐房清潔能源改造,全市集中供熱清潔化比例99%以上。全市平原地區基本實現“無煤化”。
鐵腕執法,進一步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保持重型柴油車高壓執法態勢,按照“公安處罰、環保檢測”執法模式,聚焦38個進京路口、市內重點道路和車輛集中停放地等開展路檢夜查,2018年全市人工檢查重型柴油車216.8萬輛次,處罰32.5萬輛次,是2017年全年處罰量的5.6倍。創新固定源執法模式,運用“熱點網格”、車載式PM2.5監測設備等科技手段,針對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時期進行協同執法、科技執法、隨機執法,全年查處違法行為4929起,處罰金額近2.3億元、同比增加22.5%,同時加大曝光力度、以案說法震懾環境違法行為和企業。進一步夯實法規政策標準保障體系。完成《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與上位法的一致性修改、北京市生態保護紅線管理條例立項論證;征收環境保護稅,進一步復核調整揚塵等環境保護稅稅款,充分發揮稅收促進治污、減排作用;發布《餐飲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修訂《汽油車穩態加載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柴油車加載減速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等,著力構建水平的環保標準體系。
區域協同,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貫徹落實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會議精神,聚焦秋冬季重點時段,進一步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在生態環境部的統籌組織下,打好秋冬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開展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等專項行動。強化區域空氣重污染聯合應對,完成《北京市空氣重污染應急預案(2018年修訂)》,建立市、區、鄉鎮(街道)和企業“3+1”應急響應體系,實行差別化“一廠一策”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方案,實施精細化管理,保障民生,防止“一刀切”。
經過近年來大規模高強度的治理,環境效益持續釋放,疊加區域層面協同減排,北京市的空氣質量總體改善、趨勢向好。但也必須看到,大氣污染治理具有長期、艱巨、復雜性。雖然經過持續大規模系統治理,在污染排放量仍然超過環境容量的情況下,空氣質量仍未擺脫氣象條件的影響,秋冬季空氣重污染過程易發、頻發的情況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大氣環境改善進程仍然任重道遠。2019年,北京市將繼續聚焦PM2.5治理,更加注重法治、精治、共治,工程減排與管理減排并重,常態化監管執法與短期重污染應急相結合,聚焦柴油貨車、揚塵、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綜合施策、持續發力,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水平,一微克一微克摳,不斷增強市民藍天獲得感。
原標題:2018年北京市PM2.5年平均濃度51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持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