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污水處理】時光荏苒,太湖治理已然走過12年。在太湖藻情出現“穩中向好”變化的同時,其生態系統修復的“邊際效應”也日益顯現。如何進一步實現“鐵腕治污、科學治太”?下一步,太湖的治理要更加體現系統性的理念。
太湖治理,正在迎來新一輪拐點。而在這之前,截至2018年末,太湖環境綜合治理已連續11年實現了“確保飲用水安全”和“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湖泛”的目標,完成了國家下達的任務。
太湖流域地跨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總面積超過3.57萬平方公里。歷來也是我國人口密度大、工農業生產發達、國民經濟產值和人均收入增長幅度快的地區之一。然而,太湖流域肩負的經濟社會發展責任越來越大,太湖水環境承受的壓力遠遠超過國內其它大湖。由于當地生產生活超強度的索取,加之環境污染防治設施沒有同步跟上,排入太湖的污染劇增,環湖入湖河道水質惡化,致使太湖水質下降。太湖這顆明珠曾一度黯然無光。
河道污染治理難,治太難上加難。從哪兒下手?按照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的建議,太湖治理必須“先控源截污、后生態恢復”。痛定思痛,無錫市在太湖流域出臺《關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無錫太湖保護區的決定》,將全市域劃為太湖保護區。一方面,通過藻水分離站,將打撈的藍藻轉化為藻肥,替代部分化肥和復合肥用于園林綠化及水稻、蔬菜種植。
另一方面,從2007年開始持續10年,僅在無錫共計關停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企業3047多家,化工企業數量從2007年近3000家減少至10年后的837家左右。按照“誰超標、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的原則,2014年江蘇在全國建立了“雙向補償”制度。僅無錫市就已投入650億元治理太湖,其中市級財政投資占80%以上。而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這也成為了蘇南告別傳統發展方式的拐點,更是江蘇提出產業從中低端向中轉型的節點。
太湖流域綜合治理還探索了“引江濟太”——將長江水引入太湖及流域河網,為太湖周邊及下游地區供水,加快水體流動,增強水體自凈,緩解地區用水狀況。公開資料顯示,每年都從長江引入相當于半個太湖的水量,用于稀釋湖水。經過前幾年高強度投入、大規模治理后,太湖水質改善的“邊際效應”開始出現,即使同樣多的治理投入,水質改善的效果也不會像前幾年那樣明顯。相應地,治理也從太湖沿岸延伸到了河浜河道,從城市污水延伸到農村生活污水,從工業點源污染延伸到了農村面源污染。
十年前的水危機漸行漸遠,科學治理讓太湖煥發新活力。根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數據,2017年太湖總體水質為Ⅴ類。經過10年治理,太湖水質總體上已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并保持了穩中向好態勢。其中,氨氮下降69.8%,總氮下降30.7%。難能可貴的是,“年輕”了十歲以上的太湖是在流域總人口增加近兩千萬,GDP增長三倍多的情況下重塑昔日風采。
盡管近年來太湖氮磷濃度有所降低,但仍處于適合藍藻生長的濃度,湖體“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變。太湖局局長吳文慶表示,太湖流域污染物入湖總量遠遠超過水體納污能力,太湖營養過剩的狀況沒有根本扭轉。更為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太湖治理的難度進一步加大,流域上控源截污需要更加嚴格標準并堅持更長時間,才能在湖泊藍藻水華控制上產生顯著效應。
根據治太規劃,相關工程已進入新一輪發展期,在地方政府基本完成了對入湖排污源的整治后,其重點在于有效利用生態的自然修復功能,以及進行更大范圍和力度的清淤工作。下一步還要重點恢復太湖近岸自然生態環境,發揮自然生態的自我凈化能力。太湖將加強源頭污染防控和減排,協調地區、行業間的污染治理,全面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