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在線 環保示范】2016年4月,上海市入選第二批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試點區域位于臨港地區,臨港試點區是全國30個海綿試點城市中面積大的海綿體。臨港新城(現稱南匯新城)不僅僅是兩港以及現代裝備業園區的配套基地,更是一個獨立完整的現代化、綜合型城市,是充分體現上海新世紀城市建設水平的窗口,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生活著的展示館”。
項目背景S7路是南匯新城北部地區的主干道路,對于臨港地區具有重要意義:其南北向的通達性很好,交通功能重要,規劃等級高;另外S7路為臨港地區先期實施道路,功能定位為臨港敏感主城區景觀大道,是一種地區形象的象征,對于吸引人口、招商引資都起到一定作用。自臨港地區成為海綿城市試點區域后,S7路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本工程也是臨港地區海綿城市示范區內建設的樣板工程之一。
S7路樣板段設計圖
方案設計
S7路(源頭控制技術示范段)(L12路-L19路),本路段采取的海綿城市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人行道透水鋪裝工程(已建)、兩側綠化帶下凹式綠地(已建)和雨水管道末端調蓄設施(改建)。
S7路(源頭+末端控制技術示范段)(L11路—夏漣河)。本路段采取的海綿城市工程措施主要人行道透水鋪裝工程(已建)、綠地植草溝(改建)、雨水花園(改建)和前置濕地(已建)。
采用的海綿城市設施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植草溝:植草溝可用作收集、輸送雨水的生態設施,也可通過土壤過濾處理雨水徑流,本工程中植草溝為轉輸型植草溝,設置在道路旁綠化帶,主要功能為將雨水徑流輸送至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雨水花園指具有一定的調蓄容積,且可用于調蓄和凈化雨水徑流,一般設置在下凹式綠地中央或交叉處。本工程雨水花園下凹20cm用于蓄水。
前置濕地:前置濕地是一個綜合的生態系統,能夠調蓄和凈化雨水徑流,其作用機理包括填料介質攔截吸附、生物降解和植物生長吸收等。本工程的前置濕地設置在河道前端,用以對道路徑流蓄存和凈化。
主要措施示意圖
平面布置
S7路(源頭控制技術示范段)通過機非分隔帶開口、透水人行道下設置排水口,將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產生的徑流引導進入道路兩側綠地,通過道路兩側綠地內的植草溝,自高向低匯入綠地內的雨水花園和前置濕地,在雨水花園內下滲后進入雨水花園底部的透水盲管,緩排進入市政雨水管道。
S7路(源頭控制技術示范段)平面布置
S7路(源頭+末端控制技術示范段)通過綠地內下凹式綠地,對人行道和綠地內雨水徑流進行收集;對于機動車道和機非分隔帶產生的徑流,則通過市政雨水管道進行收集后,排入管道末端離線式調蓄設施,在雨停后緩排進入河道。
S7路(源頭+末端控制技術示范段)平面布置
末端控制技術平面設計圖
實施效果 目前S7已經實施工程(透水人行道+綠地海綿城市),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達到45%(折合降雨量9mm)。通過本次示范工程實施(示范段末端+非示范段源頭),示范段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可達到85% (折合降雨量32.96mm)。
S7路實景圖
總結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簡單來說,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吸水、蓄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加以利用,讓水與城市的關系變得更有“彈性”。臨港地區海綿城市的建設,不單單在“面子”上好看,更是“里子”工程。臨港海綿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設是針對已建城市道路,進行海綿化改造的專項雨水技術探索與優化。進一步思考和實踐了如何讓城市像一塊巨大的海綿,發揮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的功能,讓我們的道路,更有彈性,讓我們的城市,更會呼吸!
原標題:技術交流 | 會呼吸有彈性的道路——臨港海綿道路化改造案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