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放錯的資源。
在這一命題下,生活垃圾需分類投放處置,分類處理需制定路線圖,“強制時代”由此加速到來。所謂“強制”,就是通過立法明確垃圾分類是居民的一項義務,如果不按照法律規定和標準規范分類,將受到相應的罰款或其他處罰措施。另據新華社報道,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對“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防治”進行了專章規定。
在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西安……隨著垃圾分類被愈來愈多的地方納入法治框架,“生活垃圾不分類、不按規定投放、混裝混運”等處理模式將被領到罰單。另據不完全統計,在46個試點城市中,有41個城市已開展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設,19個城市出臺了示范片區建設和驗收標準。
今后,快遞包裝、農貿市場、辦公、消費……方方面面的生活垃圾都將面臨新規。為了一袋小小的垃圾,大家已經開始“拼了”!這一點對于以“門檻緊”著稱的上海人而言,體會尤為明顯。
面對即將在7月1日實施、號稱“史上嚴”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魔都的生活垃圾分類可不僅僅只是接受“靈魂拷問”。《條例》規定個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高可罰200元;單位混裝混運,高則可罰5萬元。同時,《條例》也首次對生活垃圾從產生源頭到末端處置全流程、全周期管理進行立法。
從必要性看,強制垃圾分類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當前我國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深陷“垃圾圍城”困境,垃圾排放量一年可超過5.58億噸。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的統計數據,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每年超過1.48億噸,并以每年近9.6%的速度遞增。有的地方市民垃圾分類井井有條,結果環衛部門拉走時采取了“一鍋煮”,垃圾分類也就成了“行為藝術”。
“未來趨勢就是垃圾分類全覆蓋”。按照《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制定的路線圖與時間表: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不過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前端分類,只是垃圾分類的第一步。
此前固廢處置產業鏈中的“斷點”,既源于前端分類收運上的不夠精細,也有末端處置上的能力不足。而業內認為,“垃圾分類劃分標準一方面是為了獲得相應資源,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后端更好地處理垃圾。”因為,相對于罰款,目前更重要的工作在于打通垃圾分類各鏈條垃圾分類則需要與以上系統工程對接才能“一分就靈”。
而若想真正實現垃圾分類,“強制”是前提,科學管理是根基。按照誰產生誰付費的原則,逐步建立計量收費、分類計價的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未來,為了推廣垃圾分類,分類者可以少付費,不分類或混合分類的就實行高一些的收費標準。可以預判的是,未來垃圾分類還將會向更精細化的方向發展。誠如瓶裝礦泉水和罐裝飲料的處理方式就不盡相同,更不必說空瓶、瓶蓋、標簽等具體物件如何丟棄都有其門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在垃圾分類從鼓勵走向強制的轉變期間,與之相關的產業也意外走俏起來。誠如在上海大部分時間不能投放垃圾的情況下,一個大容量的垃圾桶就成為市民的“剛需”。除了環保配套設備需求激增外,包括但不限于餐廚廚余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利用、環衛清運設備在內的垃圾分類板塊將帶來超過600億元投資規模,其也將帶動逾1925億元周邊市場。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