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雨季來臨,與水相關的話題如約而至。
逢雨季便嚴重內澇,這并不是特例。即便是建設水平較高的大城市,有些地方也難逃內澇之苦。而在成為人們茶余飯后談資的同時,治理內澇也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一項必備“硬核”。
把“鍋”都甩給暴雨?
一場暴雨,考驗的不僅是“面子”,還將檢驗出“里子”。
據統計,迄今中國超過55.2%的城市正遭受內澇問題的侵害,易陷入暴雨頻發、內澇橫行的窘境。此前有調查顯示,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一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鎮水務與工程分院副總工程師任希巖就曾形象指出,“如果將城市比作一個人,那么中國不少城市就像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年輕人。”
城市規模不斷擴張,這不僅僅將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打亂,大片不透水的城市地表進一步阻隔了雨水的快速下滲,形成地表徑流。而一些雨水的積存和滲透能力降低的同時,僅依靠市政管網來疏導雨水已是杯水車薪。不少城市的工程建設存在短板,下水道管網設計存在歷史欠賬,一些地方沒有及時更新技術要求和設計標準。不僅是管網建設不足,包括蓄、滯、分、凈、滲、調與河湖水系整治等綜合性手段也缺乏配套。
即便經過多年治理,城市內澇在當下仍未能治愈。在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看來,“治理城市內澇問題不是在短期之內可以解決的,也不是高成本的治災投入可以迅速扭轉的。”過去按照低投入、低標準建設的地下管網,一旦建成,升級的成本相當巨大。也正基于此,“ 十三五”期間中國計劃再為下水道系統和污水處理設施投入5644億元。
治愈內澇再等20年
城市內澇雖然是個難題,卻并非“無解”。如今,在談及治理城市內澇的辦法時,很多人會想到建設“海綿城市”。
早在六年前,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兩年后,30個城市分兩批開展了試點建設工作。截至2018年,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項目已建設面積接近418平方公里,完成投資達到550多億元。與此同時,已有超過368個城市提出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
根據業界表述,“海綿城市”寓意城市水資源像海綿一樣,“做加法”時,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做減法”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直觀的目標,就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建設“海綿城市”關鍵詞是“恢復”。與僅僅停留于概念上相較而言,海綿城市更著重于打造真正的水體循環。關鍵在于如何用好城市的“海綿”,使之與大江大河、水庫、管網連通與協調。由于每座試點城市中海綿城市項目僅占建成區面積的一部分,并不能完全歸咎于該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質量。
作為一個由點、線、面構成的龐大系統工程,海綿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時間和過程加以檢驗。在業界資深專家看來,如若完全通過建設“海綿”徹底補齊城市內澇短板,則可能還需要20年。
海綿城市喜迎“福袋”
如果說,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因其復雜性仍需要時間的積累,那么城市內澇治理的進程,卻在今夏迎來“加速度”。
7月2日,一份涉及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城市黑臭水體治理、中西部地區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的升級版真金白銀式補助終敲定。
這份由財政部、住建部聯合印發的《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補助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9〕288號)明確提出,今后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補助資金將實行專款專用,專項管理。自此包括城市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及水生態修復在內的諸多重要板塊將率先迎來實質利好。
海綿城市建設及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每批次實施期限3年,在未來1年內開展政策收尾有關工作。按照既定補貼標準對試點城市給予定額補助(海綿城市試點:直轄市6億元/年、省會城市5億元/年、其他城市4億元/年;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直轄市5億元/年、省會城市4億元/年、其他城市3億元/年)。試點期滿后,根據績效評價結果,對每批次綜合評價排名靠前及應用PPP模式效果突出的,按照定額補助總額的10%給予獎勵。
今夏汛期已行至中途。如何通過暴雨大考,讓城市安然度汛,仍將值得各方細細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