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垃圾分類猶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態勢”,由上海刮向其他省市,逐漸蔓延到全國。
近期,E20研究院從產業的視角出發,探討垃圾分類對固廢行業細分領域的影響,繼推出系列一《“先有雞先有蛋”?垃圾分類凸顯廚余垃圾產能不足》文章后,引起了行業的熱議。有人質疑,家庭廚余垃圾有必要都要干濕分類嗎?分不分需要根據各個地方的實際情況,取決于該地區是否有廚余專門的處理設施等因素,沒必要全國一哄而上;有人說,如果老百姓都辛苦分出來還要混合運輸或一把火焚燒,勢必會挫傷老百姓的積極性,影響垃圾分類的成效”;還有人說,如果廚余都分出來了,一開始沒后端處理設施只能混合焚燒也合理,總有不能完全銜接的陣痛期,都完善了就自然上正軌了。垃圾分類,政府、企業、老百姓要各司其職,不要糾結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老百姓做好源頭分類,政府盡快完善收集運輸處置能力建設方為上道。
“如果分出來還是擠壓燒掉,老百姓不是白忙活了。”誠然,強制垃圾分類時代來臨,在不分類就處罰的硬性要求下,不僅倒逼著居民在酷暑難挨、臭氣熏天的環境下,做真正的勇士破袋扔廚余垃圾,從源頭做好分類投放,同時也督促中間運輸環節、中轉站乃至后端處置環節都應做出相應的改變。
E20研究院認為,在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開展的當下,城市生活垃圾的綜合管理正在逐步升級以適應并終達到“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其中環衛系統貫穿城市固體廢物管理的全鏈條,是實施垃圾分類的先鋒,更是檢驗垃圾分類成效的中堅力量。垃圾分類正在使傳統環衛服務行業產生顛覆性的變革。今日繼續推出系列第二篇,主要探討垃圾分類,尤其是干濕分離后,對環衛行業的影響。
嚴查“混裝混運”,垃圾分類催熱環衛專用運輸車量需求
傳統意義上的環衛業務主要涉及道路清掃保潔、垃圾收運轉運、以及配套車輛裝備等。
E20固廢產業研究中心高級行業分析師李少甫認為,在環衛的傳統三大業務中,道路的清掃保潔業務受到垃圾分類的影響小。在大部分城市,雖然街面上的垃圾桶會改為分類垃圾桶以達到垃圾分類的要求,但只需稍加調整單人作業型垃圾收集車輛的箱體結構即可,并不會造成太大改變。而值得注意的是,若盲目學習日本垃圾分類政策,一次性取消街面垃圾桶,可能會對街面清掃保潔工作造成額外負擔。
總的來看,垃圾分類對環衛行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垃圾的收運轉運環節。無論示范小區內物業公司或第三方垃圾分類運營企業宣傳工作開展的再熱鬧,“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做得再徹底、再準確,收集到的生活垃圾還是要走出小區,步向處理廠。而這中間的載體就是環衛的垃圾收運轉運業務,如同污水從收集到處理中間經歷的管網一樣,垃圾收運轉運的形式和質量直接影響了后端處理設施的運營。而“先分后混、混裝混運”的現象屢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居民前端分類的積極性。
各地新出臺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中,也將“混裝混運”納入重要監管范圍。已成“網紅”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中明確提出,混合收集、運輸生活垃圾的單位將面臨重罰,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還將吊銷生活垃圾經營服務許可證。這并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動了真格,據上觀報道,上海生活垃圾條例施行6天,4家收運單位被開罰單。除此之外,中國固廢網還發現,即將醞釀出臺的北京、杭州、廣東、寧波等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均對“混裝混運”行為零容忍!輕則處罰,重則吊銷營運證,杭州混裝混運高可罰10萬元,同時城管局還邀請市民參與有獎監督。
然而,設施短板仍然嚴重制約垃圾分類發展,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海云認為,目前只有少數城市的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比較完備,大部分城市還只能做到在投放環節配備分類收集的設施,分類運輸、分類處置環節的設施配備普遍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問題還沒有明顯解決。
李少甫表示,從具體操作角度上說,隨著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與分類運輸的要求不斷深化,尤其是廚余垃圾單獨分類的推行,傳統的“一趟式”收運模式已顯然不能滿足新的要求。而調整的方向主要有兩個:
第一,維持原有收運路線規劃,將收運車輛進行調整,使用分箱式收運車,其他垃圾和廚余垃圾分兩個箱體分別存放。這樣雖然可以在幾乎相同的路線規劃下,使用同一輛車進行兩種垃圾的收運工作,但實際上車輛總承重不變的情況下,兩種垃圾的收集量有所下降,尤其在垃圾分類推行初期,廚余垃圾分出量不理想的情況下,實際收運的主要還是其他垃圾。為了做到徹底的分類收運,容易造成其他垃圾箱滿,廚余垃圾箱空的狀況。實際收運效率依舊下降。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當一個城市中廚余垃圾處理設施與其他垃圾處理設施(焚燒廠、填埋場)在不同地的時候,此種收運模式則無法采用直接將垃圾分別送往兩個處理設施的直運模式,必須經過中轉站的二次轉運。此時還會對中轉站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二,重新規劃收運路線,采用專用廚余垃圾收運車輛單獨收運廚余垃圾,其他垃圾的收運路線隨之調整。如此做首先需要對城市現有環衛收運體系進行系統性調整,變化較大,運行效果未知。另外可以發現的是,路上的垃圾收運車輛會有所增加,街道、小區等每日與垃圾收運車輛的對接次數、時間也會增加,處理不當會使得居民對城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的感知變差。
可以看到,無論采用哪種調整方式,均涉及到收運車輛配置的改變。簡而言之,要么購置專用收運車輛用于廚余垃圾的收運,相應地會刺激有機垃圾專用收運車輛市場;要么改裝車輛,一輛車同時可以分開收運兩種垃圾,同時增加收運次數。同時中轉站也亟需改造升級以匹配垃圾分類收運的要求。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也認為,廚余垃圾的分類收集、轉運及處置是決定前端居民參與分類能否成功的決定因素。當然,這樣單獨的收轉運系統也帶來了環衛服務內容的擴大以及包括環衛裝備在內的發展機會,而后者則直接會促進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
可以預見的是,從環衛領域來看,這場持久戰的“垃圾分類”除了帶火各式垃圾袋、垃圾桶外,還將催熱分類運輸車輛的市場。據E20研究院測算,隨著我國垃圾分類工作的不斷深入,僅廚余垃圾收運車輛可釋放的市場空間就可達到110億元。當然車輛的市場空間釋放還要取決于各地現有環衛設施水平、垃圾分類預期目標以及經濟情況等多方面因素。
以上海為例,為了分類之后濕垃圾的及時轉運,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8年將新增16輛有害垃圾專用運輸機動車;全市濕垃圾專用收運車輛達640輛。2019年,全市濕垃圾專用收運車輛將達780輛;2020年,達920輛。平均每年新增車輛購置費用近5000萬元。
別讓問題中轉站影響分類,傳統簡易中轉戰面臨升級改造
目前我國常用的垃圾運輸一般有直運和轉運兩種模式。直運模式下,運輸車輛將垃圾直接運送至對應的后端處置設施。而在轉運模式下,運輸車輛將垃圾運輸到具有壓縮功能的中轉站。
E20研究院認為,在垃圾分類運輸的要求下,無論是一輛車變成兩輛車(其他垃圾車、廚余垃圾車),還是一輛車收兩種垃圾的模式,受運距影響大多會采用經中轉站進行轉運的垃圾收運模式。中轉站如果不分類進行壓縮的話,便再次將居民分好的垃圾混合,那么前端分類投運、分類收集以及分類運輸的功夫將白費,所做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傳統簡易的中轉站將面臨升級改造,而根據改造的標準、規格等的不同,全國城鎮垃圾中轉站的改造升級市場空間大可達100-500億元。
以寧波為例,2013年起,為提前備戰垃圾分類,寧波市新/改建六座大型生活垃圾中轉站,全部采用自動化控制系統,從垃圾車卸料、垃圾壓縮、轉運裝車,全部自動控制,機械操作,遠程監控,僅江北生活垃圾轉運中心設計處理量為790噸/日,“吞量”驚人,改造投資逾1億元。
有利有弊,環衛企業“分羹”垃圾分類
面對陡然升溫的垃圾分類國策,有的先行示范城市,比如上海,政府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直接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也有的示范城市,政府以購買服務方式或者PPP模式,充當“裁判”的角色,引入社會資本進行運營,政府則通過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對垃圾分類服務成效進行監管。
目前環衛企業、科技型公司、垃圾焚燒企業、物業公司等,均開始涉足垃圾分類業務看中的是垃圾分類“政策好、市場火”,垃圾分類項目成為了他們競相爭奪的“香餑餑”。因對垃圾分類行業政策、產業利益的驅動鏈條等認識不清、判斷不明,時常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導致垃圾分類項目停留在“建站、購桶、發袋、標語、口號”等面子工程。更有眾多以“互聯網+回收”模式進行垃圾分類創業的公司參與其中,目前來看也并不完善。
因此,對企業來說,垃圾分類這場風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于與垃圾分類相關性高的環衛運營企業來講更是如此。
環衛企業進入垃圾分類市場有利的因素:
第一、加速擴張,將產業鏈向上下游延展。由于輕資產的環衛企業想要打通以垃圾焚燒為代表的具有重資產特性的終端垃圾處置市場并不容易,于是眾多環衛企業傾向于將產業鏈條橫向或向前端縱向拓展,即進入垃圾分類市場。對于傳統環衛企業而言,傳統環衛業務的“紅線”劃在小區外,也就是說小區之內由物業負責,小區之外由環衛負責。而垃圾分類的工作實際上是在居民家中及小區內開展的。垃圾分類的市場化則使得環衛企業有機會進入小區內部,走完后“一百米”,從源頭引導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投放,促進整體環衛業務的開展;
第二、從垃圾分類工作業務和流程來看,環衛本身的工作其實就是在跟垃圾打交道,對垃圾分類投運、分類收集、分類運輸等工作流程非常了解,尤其熟悉勞動密集型行業的管理模式。垃圾分類同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說環衛企業接手垃圾分類業務得心應手;
第三、環衛企業的日常清掃、收運都是按照計劃實施,什么樣的垃圾怎么收,每天什么時候收,收幾次,什么路線,都是按照規劃來做。若將垃圾分類工作交給其他第三方來做,與環衛收運的銜接十分繁瑣。若由環衛企業直接負責垃圾分類工作,則方便企業內部統籌規劃和統籌管理,便于提高效率、節省管理成本。
第四、大型的環衛企業都有智慧環衛管理云平臺用于日常環衛作業管理工作。如由環衛企業接手垃圾分類工作,則可將垃圾分類數據統一聯網進行管理,方便政府的監管與績效考核,分類效果一覽無余。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地方政府,還是企業主體,如果無法從全局出發,根本上改變居民的行為習慣,垃圾分類項目都無以為續,很容易一切歸零。因此對于環衛企業來說,垃圾分類絕不能只注重面子工程,而不注重實際效果,也不能以完成政府考核為目的,而是實實在在提高老百姓分類意識。我們注意到有關部門曾在相關場合明確提出“各地不要再搞花架子,垃圾分類工作重點是基層發動與體系建設,企業參與不能代替居民的垃圾分類行為。居民分類行為的養成不是花錢買來的”。
正如上文所說,垃圾分類對環衛企業既是機遇,更是挑戰,既是考驗,也是歷煉。
環衛企業進入垃圾分類市場不利的因素:
第一、現如今,環衛一體化項目一般規模較大,一個區的項目每年服務費可達幾千萬甚至上億元。若額外增加垃圾分類的內容,項目合作金額和服務范圍勢必更大,體量過大的項目,對社會資本方的綜合實力、政府的考核付費、項目的管理邊界等均提出較高的要求,整體承接的難度較大;
第二、存在服務期限不匹配的問題。環衛項目如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一般是以3年為期,而PPP模式則在10年以上。但垃圾分類項目,目前大部分地區都還處于試點階段,實際上都在走一步看一步,一般的簽約時間都在1年以內,方便及時作出調整,導致簽長約的可能性不大。這樣一來就很難將傳統環衛項目與垃圾分類項目形成打包項目。一般需要分開招標,環衛項目需要相應資質及項目經歷,對于環衛企業而言存在一定競爭優勢。但單獨的垃圾分類項目則不同,如上文所述,各類型、各行業的企業都有能力、有意愿承接垃圾分類項目,競爭激烈,環衛企業在同地同時承接兩種項目的難度較大。
第三、環衛行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項目看起來體量大,但實際利潤并不高,再加上目前垃圾分類收費機制的不健全,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的支付能力有限,政府付費的履約能力和意愿也是有待考量。政府付費的持續性也將給項目主體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對于輕資產勞動密集型的環衛企業而言,承接垃圾分類項目,現金流將受到更大的挑戰。
可回收物收運體系--兩網融合:
說到垃圾分類對環衛行業的影響就不得不提到“兩網融合”。所謂“兩網”指的是以環衛收集運輸為主的“環衛網”,以及以拾荒及其他有組織資源回收為主的“回收網”。這兩張網所針對的都是垃圾分類中的“可回收物”。可回收物主要為“玻、金、塑、紙、衣”,而根據可回收物的回收再利用價值又可簡單分為高值與低值兩類。高值可回收物主要指金屬、紙、織物等,通過回收再造可以產生價值相對較高的再生產品并具有較為完善的消納途徑,可以形成健康的產業鏈。而低值可回收物則是以玻璃制品及部分塑料制品為代表的,雖然可以通過回收再造形成再生產品,但由于再造成本較高,或再生產品沒有完善的消納途徑導致此類可回收物的回收再造不經濟。
“回收網”針對的主要是高值可回收物,而剩余的低值可回收物一般由“環衛網”兜底。
據E20研究院調研,某省會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組分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在入戶調研的情況下,居民家中產生的可回收物占生活垃圾總量的34%左右,但其中占比高的紙類以及大部分屬于高值的橡膠和塑料、紡織品、金屬等均以不同形式流入了“回收網”,真正被“棄置”終由“環衛網”收集的可回收物僅占可回收物總量的20%左右,占生活垃圾總量的6%。由于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回收網”,實際上目前施行的垃圾分類制度并不會對現有可回收物的管理體系造成太大影響。
“兩網融合”指的是將“環衛網”與“回收網”進行整合,形成一套統一的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同時消除部分負面社會問題。但目前“兩網融合”難度較大,進展緩慢。“回收網”存在已有數十年,運營效率已經較高,雖然從業人員大多來自偏遠貧困地區,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但是通過“回收網”,他們回收資源,減少垃圾,降低財政開支,同時解決了大批人的就業問題。據調查,全國城市中的拾荒者群體達230萬人,僅在北京高峰時期就有近17萬人從事相關行業,為北京垃圾處理減少支出近40億元/年。但同時拾荒者的大量聚集也可能造成社會治安的不穩定,一些非正規垃圾交易點、打包站等衛生標準較差,易造成二次污染,給城市公共衛生埋下隱患。由“環衛網”對“回收網”進行收編,一方面會大量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面對穩定的工資收入,收編的工作人員工作動力可能大幅降低,造成回收效率的下降。既臃腫了現有環衛隊伍,又降低了可回收物資源回收效率。E20研究院認為,“兩網融合”是城市固廢系統化、集約化管理的體現,對提高城市固廢管理效率、降低成本應起到正面效果。但仍需伴隨著相關法規體系的完善不斷探索前行。
結語:
目前我國環衛行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前十家企業所占市場份額之和僅為6%,遠低于生活垃圾焚燒的55%。未來很多小規模、市場競爭力較弱的環衛企業將被大量擠出和并購。環衛的產業化和集約化還處于早期階段。因此目前很難說垃圾分類對此過程和商業模式會帶來怎樣的重大影響。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環衛對于廚余垃圾的單獨收集和轉運是至關重要的,是決定前端居民參與分類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當然,單獨的收轉運體系也帶來了環衛服務內容的擴大以及環衛裝備為主的行業發展機會,直接促進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增長。
原標題:系列二 |垃圾分類,對掌握收運環節的環衛有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