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保各大細分領域中,危廢處理算是“大器晚成”的一個。水處理、廢氣處理領域紅海一片,固廢處理領域作為后起之秀,近兩年開始發力,其中的主力之一正是危廢處理。
看一個領域的熱度高不高,只需要看看相關的新聞報道以及政策發布頻率便可知一二。實際上,從2016年開始,有關危廢處理的話題就各種刷屏,賺足了眼球。以近的舉例:
2019年9月3日,完善排污許可技術支撐體系,指導和規范危險廢物焚燒排污單位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工作,生態環境部發布《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 危險廢物焚燒》,全面推進該行業排污許可制度改革。
2019年9月5日,為了加強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制了《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修訂稿)》(征求意見稿)并于近日發布了關于征求意見的函。
2019年9月9日,浙富控股發布公告,擬以129.2億元的價格收購申聯環保100%股權;以15.84億元的價格收購申能環保40%股權。兩個交易標的公司的主要業務均為危險廢物的無害化處理及再生資源回收利用。
需求決定市場預期。作為危廢處理領域發展的前提,危廢的產生量以及供需不平衡催生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根據2018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危險廢物產生量為6936.9萬噸,較2016年增長29.73%。2012-2017年,危廢產量年復合增長率為15%。按照E20環境研究院等機構預測,到2020年,我國危廢產量或達1億噸。
分析認為,危廢的排放量日益增加,根本原因在于城鎮化的發展與工業化的不斷推進。而危險廢物覆蓋種類的增加,也是危廢產量大幅度提升的原因之一。
危廢處理的供需不平衡則表現在,獲得行業資質的2000多家企業中,不足1%的企業日處理規模可以達到1000噸,日處理規模小于50噸的占據大多數,67%的企業危廢處理產能低于2萬噸。
受高景氣度、高盈利率(40%~50%)加持,危廢處理領域吸引了眾多跨界者。
除了老本行為危廢處置的東江環保,以及光大綠色環保、高能環境等傳統危廢處理企業,還有雪浪環境、東方園林、瀚藍環境、巴安水務、金圓股份、北控水務、海螺創業、雅居樂環保集團等等,都在危廢處理行業開疆拓土。
目前,社會資本及國資入局等綜合性因素下,危廢處理企業已經一輪重組襲洗牌,從賺行業景氣周期的錢到賺管理、技術、系統性解決方案的錢的轉變,分化顯著,不排除繼續并購整合進一步提升行業集中度,以及出現行業大鱷的可能性。
根據市場預測,到“十三五”末,我國危廢處理市場的規模有望達到甚至超過2000億元。
不過我們認為,隨著危廢立法不斷完善,末端治理被與前端減量及污染預防所取代,大企業繼續擴張,中小企業生存空間被壓縮,行業利潤也將呈現出下降勢頭。當然,那時的危廢處理產業必然也已經邁入“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