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1月1日起我國首部專門規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實施以來,土壤修復市場不斷升溫,而且可以確定的是,土壤修復產業的市場規模遠遠大于大氣和水污染治理。
土壤污染防治法就像一把大火,把土壤修復產業徹底煮沸騰了。有人說它是一座金礦,有人稱它為一片藍海,更有人推論得出它存在萬億規模的市場潛力。
根據中國環聯、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發布的研究報告,包括場地修復、耕地修復、礦山修復等在內的土壤修復潛總市場空間合計超過5萬億。2019年~2020年土壤修復市場迎來一輪爆發,長遠來看存量市場保守預估有10萬億。
政策體系不斷完善,資金扶持也沒有斷。數據顯示,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數達112億元;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執行數為65.35億元;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預算數為65億元;結合2017年的預算結轉資金,2018年實際專項資金預算調整為111.65億元。
盡管利好因子豐富,但環保修復產業并不是“完美無瑕”。業內分析認為,當前,我國土壤修復正處于產業成長的起步階段,面臨土壤修復技術不成熟,市場盈利模式尚未完善,相關標準仍然缺失等問題。未來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技術的持續升級以及修復標準的逐步細化,行業壁壘將明顯提升。
根據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的數據,我國的土壤污染修復產業產值尚不及環保產業總產值的1%,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中達到30%以上。
“目前,國內這個行業做過5個修復項目的企業只有15家,全國的修復治理企業也不超過200家。”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書鵬預計,隨著相關配套政策的陸續出臺,土壤修復市場將持續升溫。今年的市場資金量將超過100億元。
而不完全統計顯示,2018年我國公開招標的環境修復相關項目近1300項,場地調查與評價類項目金額約15億元,各類修復類工程項目金額約120億元。
李書鵬指出,目前風險管控仍缺乏具體管理文件和技術導則的支撐,在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階段也仍存在一些有待理順的問題,比如,調查評估階段缺少全過程有效的分類分區域指導的行業監管和技術規定。
隨著政策的不斷完善、技術的持續升級以及修復標準的逐步細化,行業壁壘將明顯提升,預計相關企業數量的增速將放緩,先期進入土壤修復行業的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一些在細分領域專業性強的技術企業也將脫穎而出。
在土壤修復企業中,“全能型”企業可進行污染場地調查、風險評估、修復施工等,業務基本覆蓋土壤修復各個環節,更具競爭優勢,成為土壤修復行業崛起發展的大受益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