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環保領域一直風起云涌,不偏不倚又撞上了區塊鏈技術的崛起,這無疑為環保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污染問題的新解決方案以及新平臺等。所以有人認為 “區塊鏈 + 環保” 是解決當前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
利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監測采集網絡,對污染物進行真實可信的記錄,從根本上鏟除數據造假的難題;
利用區塊鏈在環保領域建立公平、高效的環境資產交易機制,確保環境領域義務與權力的對等;
通過真實可信的數據服務,打通各部門的數據孤島,實現各部門高效協,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
對于區塊鏈技術的認知,有許多人還認為它不過就是使比特幣以及其他相似的幣種能夠如常運作的一種技術。有這種認識可以理解,畢竟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就是隨著比特幣進入大眾視野的。
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區塊鏈技術將從許多層面改變這個世界。
“有前途的新技術”“21 世紀大的顛覆性科技之一”“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后,下一代顛覆性的核心技術”…… 今天,我們不說區塊鏈有多牛,我們只說它能否帶環保起飛。
中共中央政治局 10 月 24 日下午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第十八次集體學習。
會議重點強調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中央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為區塊鏈定調,并給出清晰的目標導向,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包括金融、政務、民生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區塊鏈行業落地的熱點領域。
保守一些來說,未來 3~5 年內,金融業仍是區塊鏈的主要戰場,但會逐漸向其他行業延伸,更加切合實際的場景加速落地,包括環保、循環經濟、娛樂、商品溯源等行業有望實現從 “1 到 N” 的實質性飛躍。
說“保守”,是因為區塊鏈技術的擴散速度太快。你可能沒有想到,區塊鏈技術在污染監測、食品安全、制造業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普及,正在供應鏈監控、金融服務、大數據存儲、支付處理和智能合約中實施。
信息技術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正在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著有力支撐。
在傳統互聯網時代,環保技術運用遠程控制、大數據、物聯網、綠色金融等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已知的環保難題,但同樣面臨著痛點:互聯網的中心化、易篡改、缺乏信任。
故而許多地方的大數據建設存在平臺建設重復、信息采集簡單、數據 “孤島” 林立、效果弱化等問題。
如果依托現有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等,結合區塊鏈技術,充分利用其去中心化、防篡改技術、匿名體制、價值轉移等自帶優勢,那傳統互聯網時代的環境痛點瞬間煙消云散。
拿目前生態環境問題中的“大頭 ”——固廢 來說,醫療廢物、建筑廢棄物、危險廢物、餐廚垃圾等不一而足,如果利用區塊鏈的修改日志及同步機制等關鍵技術,這些固廢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什么種類、什么去向等信息,將一目了然,既不會丟失,也不會被篡改,可信度極高。
還有,環保設計環節繁多,牽涉到罰款、綠色生產獎勵等等多項系列政策,傳統操作模式中,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核實檢查,而靠區塊鏈技術簽署智能合約,只要企業環保指標符合約定,懲罰或者獎勵會由系統自動執行。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 (IPE) 主任馬軍說:“區塊鏈實際上是通過打破行業、領域、部門、上下級之間的壁壘‘跨界’合作,解決過去各方數據協作時數據真實性、隱私安全性等互不信任的問題。幫助政府、企業、公眾社會各界更及時、準確發現企業的環境問題,約束企業環境行為,督促企業成為合格公民。”
包括環保在內的各大領域,對于區塊鏈的融入仍舊滿懷期待,希冀它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帶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布局歸布局,前景歸前景,我們需要看到的是,在多數領域,“區塊鏈 +”模式還停留在概念性探索層面,真正形成具有商業價值、經濟效益的可落地應用,差距仍舊不小。
回到剛開始的問題:區塊鏈會帶環保起飛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我們需要“穿透 99% 的迷霧,看到 1% 的價值”,當然還要補齊監管短板,解決區塊鏈自身的安全問題,如底層代碼、密碼算法、共識機制的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