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來,隨著垃圾分類和“無廢城市”建設的加碼,固體廢棄物處理行業一直處于“被偏愛”狀態。投射到市場反饋層面,可以看到,“被偏愛”的固廢處理產業開啟了“招蜂引蝶”模式。
據機構數據顯示,2019年至今,垃圾處理企業新增超過7000家。也可以理解為,平均每個月會新增600多家有垃圾處理這項業務的企業。同時來看一下,跟垃圾處理有關的“垃圾焚燒”“垃圾清運”等領域企業數量有何變化。

撇開經營范圍重疊這個因素不談,也能明顯看到,“垃圾清運”幾乎成為人人都想咬一口的香餑餑。這也與我國在不斷完善收運體系的背景相關,垃圾清運環節涉及到對前端垃圾分類的承接,以及對末端垃圾處置的銜接,“承上啟下”作用至關重要。
再者,混裝混運現象由來已久,制約著垃圾分類效果,也制約著末端再利用率,是很多地方重點抓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垃圾分類的推行對清運提出了更高要求,無論是對設備還是對服務,沖擊市場格局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目光。
專家曾分析,在很多環衛的招投標中都能明顯感覺出來,垃圾清運這項服務開始有意無意地被單列出來,政府外包形式成為常態。大約,這也是投資者嗅到商機的一大原因,而且相較末端處理,其準入門檻更低一些。
縱觀自2000年全國試點垃圾分類以來的變化,到2011年,甚至2013年,業務含垃圾處理的企業數量增長都還比較平穩。從2013年到2018年幾乎經歷一個直線式的高速增長,一度年增長率竄到了67%,令人嘆為觀止。
還有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6月中旬到7月中旬的一個月時間里,全國新成立的涉及垃圾處理的企業超過了8000家,簡直刷新認知。
從地域來看,“北上廣深”四大城市中,上海垃圾處理企業是增速快的。截至目前,上海市含垃圾處理業務的企業數量已經超過2000家,深圳市近1500家,緊隨其后的廣州市有1300多家左右,北京市有240多家。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薛濤曾表示,近年來環衛企業增加了很多,受2019年推行垃圾分類的影響,所以今年又有一大波垃圾處理相關企業紛至沓來。總的來說,前端分類和中端清運進入門檻低,末端處置收入高,其中垃圾焚燒領域能拿到大項目的隊列基本成型,而有機垃圾和建筑垃圾市場中機會較多。
薛濤還預計,垃圾處理前中后端互相滲透率不算高這個平境有可能會在2020年打破,競爭的激烈程度也會更高。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