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大氣中國2019:中國污染防治辦公室》記錄并分析 2018 年338 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空氣質量數據,其中顯示,
2018 年,338 城市中共121 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同比增加22 個城市。
從PM2.5年均濃度來看,169 個重點城市中共149個城市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相比2017年,338 個城市由43μg/m3 下降至39μg/m3,盡管如此,仍有一半以上的城市PM2.5超標。
通過首次公開的169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管理綜合評估和排名來看,排在后的三個城市分別是咸陽、渭南和臨汾,都集中在三大重點區域之一的汾渭平原。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來,從2017年到2018年,大氣中主要的污染物均有所下降,但對標國家確定的污染物排放目標可知,除了CO和SO2達標排放以外,其他污染物的排放仍未達標,尤其是PM2.5和O3。
資料顯示,2018年初,“汾渭平原”作為整體概念,首次被納入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究其根本,“煤”是汾渭平原污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晉、陜、豫三個用煤大省,在能源消費中占比近90%,遠高于全國60%的平均水平,導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均偏煤。
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主任雷宇對此表示,汾渭平原的治理工作,能源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調整是根本,需要長遠的規劃和設計。但在短期,可以針對性采取積極的治理措施,如減少煤炭分散使用、推進重點行業治污改造,加強企業達標排放監管等。
對于這些措施,都是老生常談的了,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了。“硬功夫”傍身,當然也不能缺少“軟支持”。據了解,河北大氣治理時,中央給予了大量的技術和資金支持,用了七年時間,才使得河北的空氣質量改善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據此,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總監付璐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汾渭平原大氣治理仍需中央持續支持,通過科研或資金支持才有可能使空氣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另一方面,有專家建議,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要抓主要矛盾實現短期成效,夯實科學治霾基礎以期長期改善,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利益協調機制。
說白了,也就是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世秋所提到的——在制定污染防控戰略以及政策中,還要進行充分的社會經濟分析,盡可能尋求和實施低成本的具有成本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和政策,讓企業自覺地參與其中,并借此獲得更強的競爭力。
2019年11月12日,《汾渭平原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發布,要求汾渭平原秋冬季期間(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同比減少3%。
以秋冬大氣污染治理為過渡,打贏2020年藍天保衛收官之戰,汾渭平原的大氣污染治理將邁進新的階段,這不僅是對治理目標的追求,更涉及大氣治污過程中所牽扯到的方方面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