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發布的《“十三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曾提出目標:到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節能環保企業集團,在節能環境產業重點領域培育骨干企業100家以上。節能環境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
眼瞅著2019年進入尾聲,2020年的序幕即將拉開,這一任務推進到了何種程度?眼下看來,國企和央企進場,可能成為達成目標的大依仗。
2018年以來,民營環保企業遭遇資本寒冬,毫無疑問,PPP清庫存成為引爆了涉足環保上市公司債務違約的導火索。據業內人士的說法,“只要粘上一個稍大些的PPP項就能決定一個民企的生死”。
“錢荒”肆虐,為了活下去,許多環保企業引入國資。不完全統計顯示,從2018年以來,約20家環保民營企業引入了國有資本,為了帶上“紅領巾”甚至轉讓控制權,這其中有我們耳熟能詳的東方園林、碧水源、啟迪桑德……
根據華西證券的統計,2018年迄今實際轉讓或者簽署股權轉讓協議的民營環保公司共計15家,其中有12家實控人授權方為央企國企,占比高達80%。
截至目前,全國128家央企中,涉足生態環境產業的央企有53家,包括中節能、光大、三峽集團、葛洲壩、中車等,幾乎涵蓋了環保產業的所有細分領域。
所以有人說“環保產業的一個時代結束了”。是啊,只靠“花拳繡腿、偷奸耍滑”就能快速發展的蠻荒時代已經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真刀真槍地爭搶市場。說白了,沒有“金剛鉆”,你還真攔不了這“瓷器活”。
關于國企與央企入場,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種說法認為,“國進民退”意味著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小,終完全被取代。
實際上,國企和央企進場,發力更多的將是做平臺,有核心技術且不斷升級的民企是無論如何不會被淘汰的,甚至可以發展的更好。當前,前提是看清自己的定位和優勢,做技術的就牢牢掌握技術優勢,不要三心二意去做平臺,“否則容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正如北控水務副總裁王助貧所說,如果論資本、論施工能力,民企跟央企、國企都不能比,但在細分領域的技術、中小企業的效率以及創新能力等方面,民企都有很強的競爭力。
至于國企與民企為何選擇大舉進入環保產業,除了環保產業的光明前景以及細分領域機會多多,業內也有不同的說法。有說積極引入國資,是地方政府的主動選擇。請來實力強大的國企或央企來做,有一定的避責作用。
還有說伴隨國家環境治理工作推進,尤其是近幾年集中治理,亟需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以及資金調度能力等,央企和國企在這方面具有的優勢,不是民企能夠匹敵的,所以國資進場具備合理性。
隨著國資進場,環保產業的市場化程度將提高,市場更加開放,蛋糕會越來越大,有助于全面提升環境產業的效率。與此同時,在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格局下,落實企業平等競爭理念、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至關重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