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日前印發《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根據方案,2019年,圍繞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全面掌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評價指標體系,搭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管理系統,完善監管措施,推動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完成17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加強與農村改廁工作銜接,基本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體制和技術支撐體系。詳情如下:
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
2019年是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的關鍵一年,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指示精神,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落實全國和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進會議精神,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特制訂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牢牢把握“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要求,認真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以及《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中發〔2018〕17號)、《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環土壤〔2018〕143號),深入貫徹落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各項安排部署,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作經驗做法,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二)基本原則
——統籌謀劃,規劃。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打好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等工作統籌規劃、體系推進。
——問題導向,系統施治。堅持“局部帶動、全域展開”,查漏補缺,完善污水配套管網建設,實施設施技術改造,加強已建設施的運維管理。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化利用、集中治理與分散治理、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的方式,分類指導,梯次推進。
——落實責任,確保長效。強化各級責任,強化村民參與,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逐步建立上下聯動、部門協作、責權清晰、監管有力的長效運管機制。
(三)工作目標
2019年,圍繞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改善,全面掌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現狀,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評價指標體系,搭建農村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管理系統,完善監管措施,推動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完成17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加強與農村改廁工作銜接,基本建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體制和技術支撐體系。
(四)工作范圍及對象
工作范圍:全市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人口居住的地區,包括行政村、自然村、農村社區和未達到建制鄉鎮標準的集鎮、集中居民點。
治理對象:農村居民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污水,主要包括沖廁、洗滌、洗浴和廚房等家庭和農家樂生活排水,不包括工業廢水、作坊廢水和畜禽養殖業廢水。
二、主要任務
(一)摸清基礎數據。以全市涉農社區、行政村為基本單元,組織各區縣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調查,重點摸清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基本信息、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農村居民聚居點污水治理情況,形成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情況調查報告。搭建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臺帳清單,實行“一廠(站)一策”信息化管理。
(二)加強規劃。結合實際,以全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環境敏感區域,沿高鐵兩線、沿高速兩旁、沿江(長江、嘉陵江、烏江)兩岸、沿旅游景區周邊以及沿城郊環線等“五沿”區域,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農村居民聚居點等“三區五沿一點”區域為重點,按照生態環境部相關要求,指導各區縣編制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方案),實行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
(三)強化分類施策。按照以城(鎮)帶鄉、就近聯建、獨立建設、資源利用等模式,實施農村生活污水分類治理。對靠近城鎮的村社,推動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和服務向近郊周邊農村延伸,污水納入管網集中處理;對聚居規模較大的獨立村社或有條件的相鄰村社,建設或聯合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工程;對位置偏遠、規模較小、居住分散的村社,鼓勵建設人工濕地等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鼓勵散居農戶采用自然濕地、生物塘、農村沼氣、化糞池等生態化和資源化的處理方式。
(四)加強工作銜接。加強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等相關部門的工作銜接,推動新建農民聚居點配套污水處理設施,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運營,達標運行,控制新污染源產生。加強與市文化旅游委、市衛生健康委工作銜接,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與改廁工作,按照“雨污分離、黑灰分離”要求,鼓勵廁所糞污與洗滌、洗浴、廚房用水等生活雜排水的分離,推行“分戶改造、集中處理”與單戶分散處理相結合。有條件或主要使用水沖式廁所的區域,推進廁所糞污集中處理或接入污水管網統一處理;主要使用衛生廁所或未改廁的區域,推進廁所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五)推進重點任務。指導各區縣在摸底調查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核實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農村居民聚居點污水治理情況,充分論證,終確認擬建農村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名單。強化已建農村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管理,完成17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確保正常運行。加強農村農家樂、民宿生活污水處理的監管,引導農家樂、民宿業主自建隔油池、化糞池等預處理設施,廚房水、糞污經預處理后,納入污水收集管網集中處理,或處理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后排放、資源化利用。
(六)強化技術支撐。篩選農村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完成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適宜模式及工藝匯編。按照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要求,提出符合我市農村實際情況的生活污水治理評價指標體系。按照生態環境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規范編制工作指南(試行)》要求,完成《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 50/848)修訂。強化農村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編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辦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績效評估指南,明確管理要求和評估方法。
(七)嚴格監督管理。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水質、水量執法監測,設計處理能力20噸/日—100噸/日(含)的,每年至少監測一次;設計處理能力超過100噸/日的,每半年至少監測一次。嚴格執行《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 50/848),加強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的日常監管執法和隨機抽查,對運行管理不規范、運行效果不好的污水處理設施,責令限期整改。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納入區縣目標任務考核和各級督察范疇,對工作完成不好或推進不力的地區督辦推動。
(八)強化機制建設。完善管護運營機制,明晰設施產權歸屬,明確運行管護標準,逐步建立以區縣政府為責任主體、鄉鎮(街道)為管理主體、村級組織為落實主體、農戶為受益主體、第三方為服務主體的“五位一體”運維管理體系。鼓勵第三方運維機構按照技術托管和總承包方式開展運維管理服務。建立資金保障機制,采取政府扶持、群眾自籌、社會參與的方式,籌措運維資金,逐步構建政府、村集體、村民共同分擔機制。未明確建設及運營資金保障的項目,不得動工建設。建立村民參與機制,尊重農民意愿,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納入村規民約。發揮村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婦委會的作用,鼓勵農民投工投勞,積極參與監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強化示范帶動,探索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村創建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部門協同,形成工作合力。市級相關部門加強協調,完善信息共享、定期會商、督促指導等制度,共同構建上下聯動、橫向合作、齊抓共管、區域共治的農村水污染防治機制。市農業農村委牽頭負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市生態環境局負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市衛生健康委負責農村改廁工作,市水利局負責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管理。
(二)加大技術指導,提升監管水平。強化科技保障,組建專家團隊,定期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全過程、各環節提供技術支撐,著力解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問題在末端、根源在前端”弊病。建立培訓機制,通過業務培訓、技術指導等形式,提高鄉鎮基層環保管理和技術人員素質,提升指導和監督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能力。
(三)加大宣傳引導,營造濃厚氛圍。利用各種新聞媒體,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和教育,大力宣傳各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設典型和成功經驗,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開展美庭院、鄉村生態文明家庭、衛生家庭等創評活動,舉辦“小手拉大手”等中小學生科普教育活動,開展知識和技能培訓活動,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形成家家參與、戶戶關心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附件:1. 2019年農村改廁工作區縣任務分解表
2. 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技術改造清單



原標題:關于印發《2019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