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中國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評價報告(2018年)》的統計數據,3500多家滬深上市公司中,2018年披露環境信息相關報告的上市公司數量接近950家,占比不足30%。
從區域分布情況來看,京津冀地區企業環境責任信息披露指數總體分數略高于全部樣本平均水平;從行業屬性來看,住宿、餐飲業環境信息公開指數分別高居;從企業特征來看,央企和國企環境信息披露總體情況優于民企。尤其是在民營企業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差距較大,排在前四的企業均為民企,排名居后的企業中民企也占多數。
整體上,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全面性不斷提升。首先體現在發布報告的上市公司環境責任信息披露度明顯提升,總體平均得分約33.14分,相比2017年指數分數提升6.32%。其中,上市公司環境信息報告經過第三方機構審驗的數量為101份,占比10.88%。已發布報告的上市公司中屬于國家級重點監控企業的有76家,各項指標得分均高于總體企業平均得分,但仍處于發展階段。
關于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具體內容,主要為重點排污上市公司或其重要子公司應當依法依規披露主要環境信息。其中包括了排污信息、排放量指標、污染防治設施建設、環境保護行政許可等多個維度。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不僅關涉到生產經營環節本身的綠色透明,而且對企業的經營績效及市場表現也有著重要影響。對企業環境信息有充分了解的公眾可以“用腳投票”,支持綠色環保的產品。
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主要推動力來源于帶有強制性的法律規則。三年前,七部委就已聯合印發《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一年后,《關于共同開展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協議》正式落地。這也反映出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導向信號,說明監管層愈發重視上市公司所涉及的環保問題。
即便如此,“上市公司環境行政處罰信息披露嚴重不足。”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行業環境政策窒主任李曉亮說。從相關規定可以看出,我國當前現行的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規則,仍以企業是否屬于生態環境部門公布的重點排污單位的公司或其重要子公司為界。尤其是,缺乏“干貨”特別是對關鍵信息的公開。這也意味著,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同時還涉及環保與證監兩部門工作,但此前并未真正形成合力。
另據第一財經日前報道稱,此次得分率處于10%以下的三項指標分別為“污染排放披露情況”“綠色金融相關信息”“環保公益活動”。一些上市公司披露環境信息不完善、不規范、報喜不報憂,披露信息不實的案件也在增加。另外,不少企業的信息公開有選擇性尤其是存在部分企業缺乏統一規范的撰寫框架和體系,披露的指標不成體系。
“嚴格尊規守法是底線,主動公開信息是基礎”。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環保問題在信息披露中的重要程度大大增加了,對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高污染企業而言也將成為一種有力威懾。而要想做好信息公開,意愿和能力缺一不可。更何況,一個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往往是公司經營的重大風險所在,這些信息顯然也不該有絲毫隱瞞。
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基石,上市公司往往發揮著一定的表率作用。慮及現狀,業界呼吁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進行監管,推薦更多企業采用統一標準發布環境信息,公平評價其披露質量,并加大企業信息公開的獎懲措施的力度。“只有專業部門的力量加上監管部門的執法,才能打通信息披露的通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