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時,2020年3月5日10點,截至此時,據統計數據顯示,新冠肺炎確診相較昨日只增加了140多,這證明我們離抗疫全面勝利又邁進了一大步。對于武漢而言,也是如此。
一直以來,人們在關注武漢疫情的同時,也開始將目光放在生活物資供應保障以及后勤保障等其它方面,致力于了解疫情給武漢帶來的影響的全貌。
那么本文就從醫療廢物處理這個角度,說說環保眼中的武漢。
央視新聞聯播剛剛報道了一則消息,武漢一家工業廢物處理廠臨危受命,在48小時的緊急改造后開始處理醫療廢物。“我們有一百個理由不干,但作為市民,只有一個理由,就得干”,這句話戳中了很多網友。
猶記得,記者問廠里的工作人員,“你知道它有多危險嗎”,對方的回答是,“危險怎么辦呢,總要有人干”。
的確,疫情期間,武漢所有從醫院出來的廢棄物基本都可以打上“感染性”標簽,屬于危險廢棄物。而且,武漢醫療廢棄物處置,不僅“危險”,還很“搶時間”。
2020年2月26日,生態環境部通報全國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理處置環境監管情況。其中,截至2月24日,武漢市醫療廢物處置能力達262.8噸/天(包括生活垃圾焚燒爐100噸/天處理一般醫療廢物能力),增加212.8噸/天。
單日來看,武漢市收集醫療廢物200.8噸(24日)。生態環境部還表示,會指導督促武漢市盡快對暫存的190噸醫療廢物進行安全處置。(3月6日更新:截止到3月2日,武漢市前期積存的192噸醫療廢物已全部清運處置完畢。)
從這些信息中不難判斷出,武漢市醫療廢棄物處置形勢嚴峻,但暴漲的醫療廢棄物給全市帶來的“不可承受之重”已經開始緩解。
這點,內部人員深有體會。
據醫療廢棄物處置一線人員稱,疫情期間武漢市的醫療廢物產生量是平時的3倍以上,超負荷工作是常態,一開始更是連醫廢垃圾桶都缺,連生活垃圾桶都臨時頂替上去了。
“處置能力不足,收運也是個大問題”
“醫院除了生活垃圾,基本都是醫療廢物”
“處置流程全程‘不落地’,這需要醫廢產生量(以桶計)3倍的醫療廢物垃圾桶才行”
好在
“我們過來支援的時候,每天要拉5、6趟,現在2趟差不多了”
“各大醫院2月中下的樣子就基本能實現日產日清了”
“很多企業陸續支援這邊,情況控制地很快”
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相信不少人都有所了解,那么醫院開通的醫療廢物應急處理系統又是如何運行的呢?
據媒體的實地探訪,同樣的,武漢醫院的醫療垃圾會放入具有“醫療廢物”標識的垃圾桶中,通過特定出口運送到醫療廢物應急處理系統。此過程,消毒是免不了的,消毒后的醫療廢物垃圾桶會進入暫存區,按批次處理。
醫療廢物應急處理系統,包括上料、進料、滅菌、出料、輸送、卸料6個環節,一個周期80分鐘。據悉,滅菌倉溫度始終維持在135度以上,高溫蒸汽滅菌時常必須在45分鐘以上。
所有工序完成,確定達標,環衛系統會專車接收,送往垃圾焚燒廠。
既然不必擔憂武漢市醫療廢物處置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處置能力了,那么是不是該為馳援武漢醫療廢物處置的企業送去“鮮花和掌聲”了。
例如,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公司聯合研制的移動式醫療垃圾焚燒方艙2月20號左右就已經在武漢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