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要求:
增強綠色產業發展新動能,厚植綠色產業發展新優勢,拓展綠色產業發展新空間,夯實綠色產業發展的制度基礎。
加快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新路子,為推進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提供有力支撐,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江蘇力量、提供江蘇方案。
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優先、統籌推進;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堅持深化改革、綜合施策;堅持因地制宜、特色發展;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
主要目標——
到2022年,綠色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產業鏈耦合共生、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綠色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基本形成綠色產業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綠色產業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全省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78%左右,培育3——5家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綠色技術創新;
建設綠色工廠300家,節能環保產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00億元左右,高新技術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46%左右;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3%左右,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單位GDP能耗、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單位GDP用水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27%、23%、26%、31%左右。
到2022年,實現一批關鍵共性綠色制造技術產業化應用,基本建成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培育若干綠色技術創新,創建3——5家國家綠色企業技術中心;
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50家,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8家,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30家;
培育形成3——5個千億元規模以上的綠色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35%以上;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3%左右,形成5家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5家超20億元節能環保服務企業;
化肥使用量較2018年削減3%左右,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0%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水產健康養殖面積占比達65%以上;
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目標范圍以內,清潔能源裝機超過6500萬千瓦,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98%;
在綠色新興產業領域培育形成3——5家百億級,20家左右技術的骨干企業,3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重點企業;
實現95%以上的省級以上開發區和化工集聚區完成循環化改造,建設12個綠色園區;
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60%以上;
培養一批市場信譽度高、國內外影響力大的具有特色的綠色制造精品品牌;
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比例達到83%以上,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達90%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一般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創建13家左右省級以上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全省用水總量控制在524億立方米以內;
研究制定修訂各類生態環境標準項目100項左右。
到2030年,綠色產業發展成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靚麗名片。
為此,意見提出:
加大綠色技術攻關力度,強化綠色技術創新載體培育,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培育壯大綠色新興產業,提升現代服務業綠色發展水平,增強綠色農業發展新優勢,強化綠色基礎產業支撐,積極培育綠色企業集群,顯著提升園區綠色產業發展水平,強化特色小鎮綠色產業功能,持續擴大綠色產品有效供給,建設綠色產業標準和品牌強省,提升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發展低碳經濟,打造綠色消費新引擎,推進綠色產業開放合作,提升產業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強化產業發展污染治理,營造綠色產業發展營商環境,強化財稅產業政策支持,創新綠色產業發展價格機制,健全綠色金融體系,完善綠色產業發展環境治理體系。
到2025年底前,對實行兩部制電價的污水處理企業用電、電動汽車集中式充換電設施用電、港口岸電運營商用電、海水淡化用電,免收需量(容量)電費。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中著重強調了對一批企業的“培育”,這也意味著遵循綠色發展原則的企業迎來了又一波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