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期為2019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大南昌都市圈位于江西省北部,共32個縣(市、區)和鄱陽湖全部湖體在內,國土面積4.50萬平方公里。
位于國家城鎮化戰略格局長江橫軸與京九發展軸交匯處,毗鄰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的直接腹地。
大南昌都市圈以全省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40%的人口,創造了近50%的GDP。
就環境狀況而言:
2018年,大南昌都市圈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7.0%;主要河流水質優良比例為93.32%;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都在Ⅲ類以上。
面臨的挑戰:
快速發展期經濟轉型壓力大(產業結構以傳統產業為主,占到總產值的60%以上,新動能培育仍處于起步階段)
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加大
生態安全格局面臨威脅
提升生態產品供給水平任務艱巨
基本原則:
生態優先、科學發展;強化調控、持續發展;改善質量、和諧發展;多規融合、協同發展
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生態保護紅線全面落地,產業布局逐步優化,經濟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到2035年,生態系統平衡穩定,環境質量清潔健康,資源利用高效可持續,環境公共服務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規劃從生態空間管控、生態安全屏障、區域環境污染、綠色永續發展、環境公共服務5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定,要求:
大南昌都市圈生態保護紅線占區域面積的26.53%;
構筑“一帶、兩肺、八廊”的都市圈生態安全格局;
建立“天、空、地”一體化自然資源監管平臺;
開展長江江西段岸線、鄱陽湖豐水期水域沿岸以及主要河流沿岸 10 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
明確大氣環境質量底線,確定分區域、分階段環境空氣質量目標;
制定《環境空氣質量達標規劃》;
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
全面完成30萬千瓦以下燃煤發電機超低排放改造工程;
推動設區城市建成區營業面積100平方米以上的餐飲經營場所安裝高效油煙凈化設施;
城市建成區依法禁止露天燒烤;
編制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
確保到2025年,大南昌都市圈內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不低于87.96%,全面消滅國控、省控、縣界斷面V類及劣V類水體;
劃定大南昌都市圈內主要水體的水環境功能區,共劃分水環境功能區141個;
嚴禁在長江干流江西段、“五河”干流和鄱陽湖周邊岸線5公里范圍內新布局重化工園區、1公里范圍內不得新上化工、造紙、制革、冶煉等重污染項目;
在南昌市開展蓑衣莢閘、青山閘、魚尾閘等排水口上游水系整治示范;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3%,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
對排放重金屬的新增產能和淘汰產能實行“等量置換”或者“減量置換”;
推進“無廢城市”建設;
加快重污染企業退城搬遷步伐;
制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
培育形成“一核一區兩帶三片”的產業空間結構;
推進“美麗工廠”建設;
共同發展循環經濟;
做“優”綠色旅游,做“深”紅色旅游,做“靚”古色旅游,做“強”康養旅游,做“旺”新業態游;
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體系;
對現有的污水處理廠實施提標改造工程,提高污水處理標準,全面達到一級A標準;
南昌市、九江市建成垃圾分類試點示范城市;
鼓勵河湖長制向農村延伸;
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逐步擴大環境污染責任險覆蓋面;
搭建政府、企業、公眾定期溝通、平等對話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