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環境平臺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曾在《中國環境產業》說過:縱觀數十年的發展與升級,環境產業就像一個偉大的傳奇。公認有很大前景,卻從來沒有真正壯大。如供水、城鎮污水、污泥等等不同的細分領域,在產業大勢的沉浮之中,也都有著自己獨特邏輯和發展故事。E20環境平臺特別挑選部分領域,結合產業脈絡,講述領域發展以及代表企業的故事,透視產業規律。本期特別刊發城鎮污水市場,供大家參考。本文共分四部分,本篇為第三部分。
隨著部分先行企業的發展效應,讓更多外部資本目光投向了這里。同時,由于民眾對于環境質量的日益重視,從國家層面,也為治理效果定下任務表。
此后,《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出臺,讓環境治理進入效果時代;后續《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的推出,將民眾感受和治理效果提上了新的高度,帶動了水業市場迎來高速發展的新機遇,水環境治理成為市場熱點。《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征求意見稿)的發布,吹響了提標改造和污泥處理號角。《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俗稱43號文),對2008年以來愈演愈烈的投融資平臺模式舉起了手術刀,PPP開始被委以重任,部委及各地方政府陸續推出PPP項目庫,市場上掀起PPP熱潮。
在一波政策的推動下,環境產業的風口大開。化、資本化、互聯網、生態化四重力量推送環境產業變革與重構。單個項目投資發展到了十億、百億級城市投資,資本體量及杠桿不斷加大。在此情況下,環境企業的雄心和規劃也隨著市場的變化水漲船高。但也可以看到,隨著單體項目規模越來越大、資金需求不斷增多、環保要求逐漸趨嚴,企業承擔的風險也在加大。
06 東方園林引爆行業危機
早在進入環境領域之前,東方園林在園林圈內就已赫赫有名。讓人津津樂道的,是2010-2013 年,東方園林實現了4 年十倍的飛躍式增長。
東方園林的掌舵人——何巧女,身高1.55米,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卻也帶一種雷厲風行、強勁飛揚的氣場,和她的企業一樣引人矚目。圈內熟知她從“盆栽公司”到“園林大鱷”的發展故事,知曉她為接通資本曾付出的努力及短暫失敗,熟悉她時常說出的美麗愿望和豪言壯語。
從何巧女的過往言論中可以看出,她一直心存做一個“大企業”的英雄夢想。創業之初,她就自己許下一個愿望:要在中國100個城市打造100座美麗的公園。后來,她說:“我要讓我的員工成為全世界幸福的員工”。她還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看到董姐姐(董明珠)之后,我想我還能再干20年!”
出于對大企業的執念,她甚至在20年前栽過一個大跟頭。
2001年,“創業板就要推出了”這條消息像一劑強心針,打在當時的民營企業界里,引起無數人熱烈的想象。激動的何巧女聯系了好幾家券商,每一家手上都有很多企業在排隊。當時何巧女想,到2002年下半年,晚2003年年底,東方園林就應該是一家創業板公司了。
為此,她幾乎是沒有克制地在全國各地承接項目。業務從苗木供應到設計再到施工,縱向一體化全線鋪開。2003年,東方園林在12個省市承接了80多個項目,員工迅速擴張到700多人。而就在東方園林向創業板沖刺的同時,在納斯達克泡沫破滅,監管層無限期推遲推出創業板。何巧女驀然驚覺,在“上市”的迷夢中,公司擴展速度,無論資金、管理、人才,都遠遠超過了公司所能承受的極限。園林企業預付款很少,做每一個項目,都需要自己先墊資。接下來便是主動戰略收縮:撤掉各地的分支機構,無力完成的合同立即終止。往日聚集在她身邊的眾多人才迅速地風流云散。
直到2009年,東方園林上市終于排上日程,何巧女終于品嘗到資本市場的果實。成功上市后,東方園林開始創造4 年十倍的增長神話。2010年8月20日,東方園林還在盤中價漲到了歷史高的229元,成為了當時的A股股王。東方園林也成為繼貴州茅臺、中國船舶、山東黃金、神州泰岳之后,第五支A股200元股,被并稱為A股200元五虎。
“我有一個很宏偉的理想,上市的時候我說要五年十倍,十年千億。雖然后來不能經常說,但是在我心底里,在我們董事會里,一直堅持這么一個理想。”上市后三年,何巧女在某次接受媒體采訪時候吐露。但緊接著,何巧女千億市值的夢想便遭遇了園林行業的整體不景氣,各地新城開發停滯,東方園林暫時陷入困局。
自2013年起,東方園林以城市水生態修復為突破點,開始了從景觀向生態的戰略升級。到2014年,東方園林生態業務收入已初步形成。這一板塊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了109.14%。雖然金額并不多,但這成為了東方園林邁向環境領域、一步步轉型成為環境企業的起點。
2014年,49歲的何巧女在制定5年計劃的時候,曾經糾結自己是否要隱退,年輕的時候,她曾在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強度下創業,即使年近50歲時,她的工作方式仍然保持著“612”——每周6天,每天工作12小時。但作為一名年近50歲的女企業家,她也會猶豫,自己是否已經老了。她甚至選擇信佛,去尋找內心的平靜。
但信佛的何巧女沒有變得“佛系”,她轉身就給東方園林制定了一個相對激進的“5年千億”戰略計劃——要進入5個領域,并在第10年的時候要打造5個千億市值的目標。
戰略升級后的東方園林將2015年至2019年定為二次創業期,并一手打造了新的三駕馬車——生態治理、環保、文旅。2015 年,公司調整業務,向海綿城市建設等生態環保領域戰略轉型,開始二次創業之路。
帶著園林領域積累的雄厚資產而來的東方園林,成為了備受環境產業關注的“野蠻人”。2015年時,東方園林的市值約380億,兼有生態環保、婚慶、苗聯網、金融等多個業務版塊共同發力。而環保是東方園林是2015年重點發力的板塊。在水生態領域,東方園林創立以水資源管理、水域污染治理和水域生態修復,以及景觀建設為核心的“三位一體”綜合治理模式,并已進入100個城市。
應該說,東方園林是環境行業的一項奇跡,也是一個異數。它進入的時機、選取的切角都精準地踩在了政策的鼓點上。
2015年,海綿城市和PPP推廣政策的密集發布,一方面緩解了地方財政緊張的壓力,通過引入社會資金、政策性銀行加速放長期貸款等方式解決了項目資金來源問題,另一方面,迫使地方政府積極投入海綿城市建設,為東方園林創造了新的萬億級別的生態環保項目建設市場。
在市政水處理市場漸趨成熟后,“水環境項目”似乎正在成為新的必爭之地,動輒幾十億的水環境大單讓產業短時間內迅速顯得生機盎然。此時,對于產業來說,海綿城市及水環境還是一類新概念,對于這一大片新市場,應該怎么做、如何才能做好、企業應加強哪些能力,即使是環境領域的老牌企業也不甚明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一早選定該領域的東方園林,和行業里的競爭對手幾乎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2015年8月,在東方園林遷址慶典暨戰略發布會上,何巧女更加具體地宣布關于未來的宏偉藍圖:“3至5年內,東方園林生態股份的市值將達1000億,成功跨入生態環保領域TOP5。至多10年,東方園林投控集團將沖刺5000億市值,打造5個不同領域的千億市值公司。”
何巧女對于環境產業非常看好,為此她聲勢浩大地投入了大量資源與精力。這一年,東方園林發布的收購計劃包括:擬作價14.64億元收購申能環保60%的股權,涉足固廢處理(含危廢);擬購買中山環保、上海立源各100%股權,合計交易對價12.75億元。通過此舉,東方園林將進入水處理行業。
“今年,東方園林在并購環保公司方面投入了30多億,明年后年準備還有投入兩百億。”在2015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何巧女表示。
從2015 年東方園林新中標項目來看,生態環境PPP項目雖然數量不占優,但中標及合同金額均已大幅超越傳統景觀項目。
2016年,東方園林還進行了第二次更名,公司全稱從“北京東方園林生態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北京東方園林環境股份有限公司”。園林-生態-環境,每次更名,都是其定位和未來業務涵蓋的變化。自此,這位跨界而來的野蠻人,正式成為完成深度轉型、聚焦環境領域的行業企業。
PPP+水環境,讓東方園林成為產業內較耀眼的明星企業之一。2016年環保企業上市公司中,東方園林、首創股份、啟迪桑德成為訂單額較高的三家企業,其中東方園林更是以344億元的金額排名首位。到2017年初,何巧女公開表示,預計到春節前后,公司中標的PPP項目所涉及的總投資額有望達到1000億元。
強勢跨界的東方園林,震撼了產業內多年的土著們。它至少帶來兩個訊息:一是“還可以這么玩兒”,二是“環境市場真大”。東方園林之后,行業里關于野蠻人跨界的“潘多拉魔盒”仿佛正式被打開,包括中車、中信、葛洲壩、中交建、招商局等各路巨頭陸續跨界而來。與之相伴的,還有風起云涌的收并購。據統計,2015年的環保行業,共發生并購案例約120起,涉及交易金額超400億元,大幅高于往年數據。
原本以民營中小企業為主的環境產業,開始逐漸加入了新品類的重狙型玩家,一起將產業的熱鬧氛圍推向高潮。
后面的故事,卻不盡如人意。隨著整體經濟下行,金融緊縮,很多大肆擴張的民營企業開始遭遇了“沖動的懲罰”:2018年5月21日,東方園林公告稱,10億元債券計劃終發行0.5億元,導致股價大幅跳水,一度逼近跌停。此次事件,也被業內稱為推倒PPP市場大躍進多米諾骨牌的開始。
在此之后,東方園林資金困局被媒體曝出。水務行業其他同類公司也相繼出現曝出資金危機。即使國家緊急出臺紓困資金,但在經濟大形勢下,不少企業后仍不得不斷臂求生,向國企或央企轉讓股權以獲得活命與支持。
事后,不顧及現金流的狂飆突進與冒險投機成為行業總結的血淚教訓,而東方園林,曾引發的狂潮也如煙花一般消散在產業發展的進程中。但一切都要繼續。
07 11家名企鏖戰溫州地下污水廠:低價競爭端倪初現
事后諸葛亮,不受尊敬,就在于他沒有突破當時的迷霧。火熱的市場,離不開狂熱的競爭。風險也在其中孕育,只不過,那時候的諸葛亮身在事中,或不得已。
2015年的水務市場,溫州中心片污水處理廠遷建工程BOT項目設計總規模為40萬噸/日,被稱為亞洲大半地下污水處理BOT項目,總投資6.8億元,采用半地下全封閉式。根據規劃,新廠上面將會建一個體育休閑公園,建成后可飽覽甌江景觀,并分為高尚運動區、郊野體驗區、人文風采區和生活康樂區,成為濱江商業中心的一站式體驗性運動休閑區。
由于該項目規模大、示范效應強、投標門檻高,所以自中國水網發布項目預審公告伊始,便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
2015年8月7日,該項目在溫州市行政審批與公共資源交易服務管理中心公開開標。評標結果顯示:
第一中標候選人為杭州鋼鐵集團公司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聯合體),投標報價0.727元/立方米;
第二中標候選人為重慶康達環保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聯合體),投標報價0.787元/立方米;
第三中標候選人為北控中科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聯合體),投標報價0.818元/立方米。
在結果公告同時,一份項目的開標記錄表在網上也被廣泛傳播。據中國水網多方了解,很多業內人士確認了記錄表的真實性。據記錄表顯示,在三家入圍企業之外,還有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山東水務發展公司、云南水務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鵬鷂環保股份公司、天津創業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興蓉環境股份有限公司8家企業聯合體參與了項目競標,名企云集,鏖戰激烈。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終該項目以花落環保產業的“門外漢”——杭州鋼鐵集團告終。這項結果在水務領域引起了很大的關注與討論。
醒目的影響因素便是價格。競標資料顯示,在項目總投資方面,11家競標企業的平均價格為8.83億,高報價與低報價相差近4.93億元。其中杭州鋼鐵集團聯合體報價低,約為6.80億元;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聯合體報價高,約為11.73億元。
面對如此價差,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目前設計院均參與了設計,而造成競標者4.929億價差的原因很多,比如設計工藝路線不同、池體不同,以及參與組合地下建設和地上建設的經驗等,都會形成項目投資的價格差異。
對于報價低的杭州鋼鐵集團,也有行業人士認為,相對于環保企業,在項目建設方面,杭鋼自產自銷鋼筋及鋼管,成本優勢明顯。而這一成本優勢能否彌補如此巨大的成本差異,杭鋼內部的財務制度約束對此是否放開,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此外,11家企業的污水處理基本單價報價也同樣差距巨大,其中杭鋼聯合體報價低,0.727元/立方米;山東水務發展公司聯合體報價高,為1.660元/立方米,二者每立方米相差0.933元。
在華夏時報的后續跟進報道中提到,一位參與競標的人士測算,如果沒有0.35元/立方米,很難覆蓋電力、藥劑、人工、用水等成本,再加上大修、管理費、財務成本等,低于0.4元/立方米根本做不了。而按照該項目40萬噸的規模計算,一般來講,水價應該是0.4元乘以3,也就是1.2元/立方米。考慮到競爭激烈,在盡可能降低建造成本和財務成本的前提下,0.8元/立方米也是一個慘烈的“合理底線”了,而杭鋼0.727元/立方米的報價則已擊穿這一底線。
在溫州一戰成名的杭鋼,也是行業內諸多跨界而來的“野蠻人”之一。
在2015年3月,杭鋼股份發布重組預案稱,將置出半山鋼鐵業相關資產,置入寧波鋼鐵有限公司100%股權、浙江富春紫光環保股份有限公司87.54%股權、浙江新世紀再生資源開發有限公司97%股權、浙江德清杭鋼富春再生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此外,公司擬募集配套資金總金額28億元,用于紫光環保污水處理項目、寧波鋼鐵節能環保項目等。
杭鋼股份擬通過重組,轉型升級為“以鋼鐵為基礎,涵蓋環保、金屬貿易電商平臺及再生資源業務的產業和資本平臺”。到了2016年,杭鋼的轉型戰略更進一步:牽頭組建浙江省環保集團,將重點圍繞以污水處理為重點的“五水共治”,以控煙氣為重點的“五氣合治”,以清淤土、治渣土為重點的“五土整治”,拓展水處理技術、水處理運營管理、環保裝備制造、大氣污染治理、固廢處理等業務。成立之初,浙江省環保集團還設立了一項發展目標:力爭到“十三五”末成為年銷售收入300億、利潤超50億元的大型環保集團。
這一時期,持續數年的鋼鐵產能過剩達到極限,虧損之巨已難以為繼。建立退出通道以及相應的退出機制成為鋼鐵行業的當務之急。轉型危機之下,部分鋼鐵巨頭將目光投向了環保。幾乎是同期,與杭鋼同樣嘗試轉型、涉足環保的還包括太鋼、首鋼、重鋼等多家鋼鐵企業。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建筑行業。這些國資背景的巨頭企業涌入環境產業后,迅速拉低了行業項目的建設回報率,沖擊著行業內原有企業的生存空間。于是,在跨界潮之后,過熱的環境產業迅速進入了低價競爭時代。在溫州地下水廠之后不久,便接著出現了北排以0.39元/噸的價格中標安慶市城區污水收集處理廠網一體化PPP項目,價格的斷崖式下跌震驚業界。
而這一時機,環境技術及運維管理技術,尚未有跨越式突破,環保行業融資的財務成本及稅費普遍增加,環境治理設施持續提標改造,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并不具備全面降價的廣泛基礎。
“對這樣有市場影響的水務投資項目的競價來說,合理性和風險可控性已放在第二位了,許多上市公司賭的是近期的股市效應和未來與政府的第二次博弈的可能性。”行業人士分析。上市前的沖刺,以及先低價中標后“綁架”政府提價的生意經,構成了企業不擇手段低價拿標的主要動機。
在過熱的行業氛圍下,在同行及市場的裹挾之下,低價成為了環境企業共同痛恨、卻有時不得不為之的一種競爭手段。不計成本地拿標,為的是在產業浪潮洶涌更迭過后,還能保有一席之地。
參與其中的企業,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兵行險招之感。這時候,為他們捏一把汗并盡力疾呼的,更多是業內專家及以E20為代表的行業平臺。他們憂心低價競爭會毀了剛成長起來的環境產業,甚至有人判斷,由于低價競標的影響,行業兩三年或將死掉一批企業。
08 卡車拉標書的阜陽水環境項目:資本狂歡的
2017年6月的一個周末,在安徽阜陽,水行業上演了一場“超燃”的PPP項目爭奪戰:在阜陽市城區水系綜合整治(含黑臭水體治理)PPP項目(以下簡稱“阜陽水環境項目”)的述標現場,包括大型國企、水業在內的57家競標方 “磨刀擦槍”,展開項目爭奪的后決戰,
“現場氣氛火爆,人頭攢動。為拿下項目,所有標點從周六上午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點,大家都很緊張。” 一位了解內情的專業人士表示。
現場還有更為壯觀的景象:一投標單位在夜色中用卡車運送標書,標書整整裝了三大紙箱。用卡車裝標書,讓不少常年參與項目的專業人士也大受震撼:“前所未見、標書用卡車裝,規模罕見”。
當時E20水網固廢網微信第一時間對項目進行了報道,并在后續進行了跟蹤。首篇報道一出來,即引發數萬瀏覽,成為當年觀看次數較多的文章。
“可能因為這個項目涵蓋內容很多”,行業人士表示,由于涉及治理的黑臭水體和濕地工程很多,技術方案復雜,且項目需要覆蓋從設計到維護的全周期,因此投標內容比較繁多。
水環境項目是“水十條”、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PPP等相關政策催生出的水務新市場。這些項目通常金額巨大,大得驚人:如2016年中電建中標的深圳市茅洲河(寶安片區)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投資金額達123億元,通州水環境治理系列項目投資總額合計約280億元。
這些項目可能玩法多樣,同樣叫“水環境”的項目中,可能有的包含農村污水及垃圾,有的包含多個污水廠項目,有的則是公園、濕地、城市改造工程等;項目中標方也是多種多樣,包括建筑工程類公司、市政建設公司、財大氣粗的央企、有一技之長的環境企業……都有機會從中分得一杯羹。
水環境項目描繪的大視角和想象空間,吸引著環境產業在市政領域苦戰已久的水務公司。阜陽水環境項目便是其中令人心動的果實之一。
該項目于2017年04月18日發布資格預審公告。項目共分三個標段,標段一、標段二涉及泉北、潁東片區、潁西片區三大片區的45條河道工程、25條河道景觀工程、289.5公里截污管道、112座橋梁以及一二十座調蓄池、蓄水閘壩等工程。標段三包括鳳凰濕地、明鏡濕地、東部濕地和白龍濕地4個濕地,總面積18km2。三個標段預估投資分別為:49.91億元、60.76億元、30.66億元,總投資規模逾140億。
申請人資格方面,以標段一為例,申請人需滿足的核心指標便是凈資產、融資能力、業績三項:凈資產不低于15億元,能夠提供不低于45億元的融資能力證明文件,擁有累計投資規模不低于25億元水環境治理項目建設(投資建設或自行建設)業績或運營業績,其中至少有1個投資規模不低于8億元。
對于這樣規模的項目,可以說對項目申請人的資格要求算不上嚴格。涉足該領域、滿足條件的企業并不少見,這便出現了環境領域項目招標中罕見的經典一幕:參與的競標方共有57家,因有些投標方分別參與了三個標段的競標,預估實際參與投標聯合體有30多家。
“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名企都來了”,如中國中鐵、中交、中電建、北排、首創股份,碧水源,東方園林,鐵漢生態、國禎環保等等。開標現場人頭攢動的沸騰場面,再一次生動地展現了水環境綜合治理PPP市場的繁榮、競爭的激烈。
3個月后,這個備受矚目的水環境項目公布結果:中電建路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利水電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博天環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體中標標段一;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證葛洲壩城市發展(深圳)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安徽國禎環保節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聯合體拿下標段二;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東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建設總承包有限公司聯合體拿下標段三。至此,被50余家企業競相爭奪的132億的阜陽項目終于塵埃落定。
盡管幾年過去,這場熱熱鬧鬧的招標場景,仍然深刻地留在了水務人的腦海中。有人把它當作談資,有人用它來進行反思。
從時間上來看,作為水環境PPP項目,阜陽項目出現的時間算是“中期”,但它更像是一場狂歡的。2017年9月13日,關于阜陽項目的系列報道在“E20水網固廢網”公號中共收獲了2.5萬人次的關注度,此后,即便是單體規模90.58億的蕪湖污水PPP項目,關注度也不復往昔。
令人惋惜的是,吸引著一大波行業企業熱情的這一類水環境項目,卻還沒有為這樣的熱情準備好足夠成熟的模式框架。從阜陽項目的細節上,也能看到水環境項目的基本屬性。如項目的中標條件中,包含建筑安裝工程費下浮費率、可用性服務費績效考核掛鉤率、年運維績效服務費、年可用性服務費四項。其中,后兩項是中標企業的收入來源,而這兩項的來源均為政府付費。
水環境PPP項目重投資、低回報、過度依賴融資和地方財政支付等屬性特征,造就了一些以不斷拿項目、融資發債、拿工程利潤、再拿新項目的模式而發展的企業,它們隨著行業浪潮迅速長大,又極易在落潮時候漂流跌宕,為日后行業的動蕩變革埋下了隱憂。
原標題:城鎮污水處理20年:做大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