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兩會,“新基建”可能是熱門的詞匯之一。
5月22日上午,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其中提到,2020年要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重大工程建設。
為了支持這“兩新一重”,中央層面籌集了超過5萬億的資金。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60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以及抗疫特別國債1萬億元。
從廣義范圍上講,“兩新一重”約等于大家認識上的“新基建”范疇。
不過,在總理列舉的“兩新一重”建設中,主要是新一代信息網絡、5G、改造城鎮老舊小區、交通水利工程等,并沒有提到生態環保的名字。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何大春表示,與傳統“鐵公機”和數字“新基建”相比,生態環保它自己的優勢。因此,建議將生態環保投資納入“新基建”投資范疇。
5萬億“新基建”沒提環保?
本屆兩會,“新基建”是刷屏的熱詞之一,楊元慶、馬化騰、李彥宏、雷軍、張近東等多位代表委員關注,集體為新基建代言。
楊元慶說,要著眼提升“5G+工業互聯網+智能化”融合應用能力,加大數字基建力度,提高智能化公共服務能力。
李彥宏說,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新燃料。
張近東說,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必將成為“新基建”中不可或缺的建設環節。
那邊廂討論得不亦樂乎,但環保企業的感覺似乎有點“涼涼”,“兩新一重”中好像沒有生態環保什么事。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兩新一重”是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重大工程建設,具體包括:
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包括: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
加強重大工程建設,包括: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
“兩新一重”的建設過程中,還非常歡迎民企參與。特別指出,要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
說得挺熱乎,但仔細一看,這里邊說的都是5G、改造城鎮老舊小區、修鐵路之類的,似乎沒有生態環保什么事。
5萬億“新基建”,真的與生態環保無關嗎?
起草組解讀:“新基建”的核心是“民生”
5月22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后,舉行了首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受邀參加。
何立峰在走“部長通道”時,對“兩新一重”做了進一步解釋,聽起來好像又和環保產業有點關系。
他說,“兩新一重”要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公共衛生、醫療應急物資等領域短板,盡快給予彌補,盡快給予建設。
這里面,醫療廢棄物處置應該就屬于“公共衛生領域的短板”,未來有望加快建設。
何立峰還說,大中城市和縣城要進一步加強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還有醫療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的短板弱項,要盡快補上。
基礎設施建設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也是很重要的一塊,未來有望“補短板,強弱項”。
后,何立峰還說,還有一些跨行政區、跨流域的重大項目,包括川藏鐵路、大江大河治理等,也要抓緊建設。
大江大河治理,和環保產業關系應該較為密切,無論是長江經濟帶、還是黃河經濟帶,其生態環境治理都少不了環保企業的參與。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也表示,“兩新一重”建設,體現的是“以民生為導向的、支撐內需擴大”的重大方略舉措。不管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還是重大工程建設,都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新基建”的核心精神是“民生”,不管怎么建,都要和民生息息相關。
這方面,環保產業也有天然的優勢。在很多場合,領導都提過,環保就是一大的民生之一。
從何立峰和黃守宏解讀來看,生態環保應該也屬于“新基建”中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順便提一句,黃守宏還說,這一輪新型城鎮化的重點是縣城,要順應越來越多的農民在縣城安家落戶趨勢,需要支持縣城強化服務功能和承載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生態環保投資也要納入
不管國家是怎么想的,本屆兩會,已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將生態環保投資納入“新基建”的范疇。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長江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何大春建議,將生態環保投資納入“新基建”投資范疇,并在湖北試點示范,給予長期重點支持。
這是因為,生態環保相比傳統“鐵公機”和數字“新基建”,有它自己的優勢。
何大春分析,以“鐵公機”為代表的“老基建”,已經得到很大改善,再次大規模投入既不經濟、也不科學;而以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新基建”,由于直接投資規模有限,難以在短時間內對沖疫情影響、實現“六穩”“六保”目標。
因此,亟需在“新基建”基礎上,找到新的有效投資領域。
相比而言,生態環保與“新基建”對穩投資、穩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兩者都是萬億級以上投資規模,可以有效擴大投資、對沖疫情影響,在短期內快速穩定經濟、穩定預期。
全國人大代表、昆岳互聯環境技術(江蘇)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懷平也建議,國家應加快推進環境領域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這樣既可以提升我國環境綜合管控能力,降低企業環保治理成本,還可以提高環保產業的供給水平。
在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上,環保產業也具有一大優勢。劉懷平說:
環境領域具有存量基礎設施多、環境數據量大、設備互聯互通率低、基層執法力量不足以及監管成本高等特點,因此,環境領域特別適合采用物聯網、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提升基層執法能力和監管效率。
過去,環保產業一直存在“重制造、輕服務,重投資、輕運營,重硬件、輕軟件”的問題,如今通過加快環境領域的大數據中心和產業互聯網平臺建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環境基礎設施的深度融合,是環保產業突破自身技術天花板的重要路徑。
因此,通過在環境領域建設一批新型基礎設施,既有利于驅動數字化環保產品的供給,也有利于環保產業鏈的閉環創新和全面提升,將綜合提升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原標題:兩會 | 5萬億“新基建”沒提環保?全國人大代表:生態環保也要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