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Global Water Intelligence(GWI)公開了一組排名——水務行業競爭力TOP20。
是不是很關心中國排在第幾位呢?
第13位,評分19分,簡評寫著“10年的飛速轉型”。雖然沒有進入前十,但是這個評價也意味著認可了我國水務產業發展的“中國速度”。在排行榜前10中,除了澳大利亞,只有中國在【發展速度】這一欄得到了3分。
總的來說,這份榜單對于我國水務產業來說還是有一些參考價值的。尤其是一些國外水務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特色的經驗,我們需要博采眾長。
新加坡,GWI給出的評價是“世界”,同時也是排在的國家。
據悉,新加坡國家水務局PUB自2002年開始就潛心研究,大手筆投資,構建先進的水網絡管理、智能控制系統,在水務數字化發展進程上與很多國家拉開了不小的距離。
更值得驚嘆的是新加坡工業廢水的高利用率。很多人應該知道,新加坡是世界級重化工基地,但同時也是全世界認可的“花園城市”,貌似南轅北轍的兩個標簽卻融洽地糅合在了一起。據悉,新加坡工業污水回收利用率能達到85%以上,中水回用率也能達到60%以上。
荷蘭,GWI評價為“熱愛水”,位列榜單第三。
而說到荷蘭的水管理制度,不少業界專家曾親自考察過。而且一談到荷蘭水管理,就不得不讓人注意到一個事實,荷蘭水務局是與市政府平級的,相互獨立,但受到省政府的監督。
注重民主協商和公眾參與,是荷蘭水管理突出的特色之一,水務局的成員甚至都是與水有關的利益相關者,這也就表示能從不同立場去論證各個項目的得失,并滿足大部分訴求,避免糾紛。
另外,荷蘭水管理執行力之強也有追根溯源的價值。
以色列,被GWI評價“水資源效率高”的國家,是一個人均水資源僅為中國水平八分之一的地方,水資源匱乏程度之高可窺一隅。
可能也就是因為這樣,以色列才會在水資源效率上下狠功夫。例如以色列的節水文化遠近聞名,更是用法律條文、政策框架、文化宣傳、科研應用層層包裹。據悉,以色列水務委員會就是一個專門負責制定節水政策,劃供水配額的機構。
另外,以色列污水處理技術、海水淡化技術都是在嚴酷考驗下被壓縮出來的精華。目前,以色列7成以上的飲用水都來自海水淡化,且成本低到能實現0.54美元/立方米。同時,污水回收率已經達到了75%。
丹麥,GWI簡評“創意的水處理”。以往,人們對于丹麥的印象很多都是“要在2050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使用”,實際上,丹麥在水資源保護上的成就不遑多讓。
論水價,丹麥每立方平均能達到8歐元(差不多63.5元人民幣)的數據可以比下去一堆國家。高水價的作用就在于,60%以上用來進行污水和廢水處理,而且工業和民用用水在丹麥的水價在一個檔位。
還可以劃重點的是,丹麥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統相對完善,從廢水中提取磷以及有機物成為了常規操作,很重視循環處理技術路徑。
法國,毫不意外的是,GWI給出了“私人運營商”這樣的評價。
想必不少人也對法國水務集團如雷貫耳,我們常提到的就包括Suez蘇伊士、Veolia威立雅。
法國蘇伊士,建于1880年,在5大洲都有業務,目前在中國的業務蘇伊士新創建已經在30多個省市和地區,合作建立了70多個水和固廢項目,擁有260多座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影響不容小覷。
法國威立雅,在固體廢棄物管理、水務、能源管理三大板塊均有涉及,據說成立時間更是能追溯到1853年。自20世紀90年代初進入中國市場,至今已經手握80多個項目,業務足跡遍布40多座城市。
從各個角度來看,這兩家法國企業都是我國水務市場中的有力競爭者。
日本,得到了GWI“無可挑剔的管網”如此評價,足見其地下管廊的成就。
實際上,我國水務專家在探討管網建設的時候也經常會以日本為范本。實地探查過日本排水管網工程的學者都會贊賞的表示,“地下宮殿”“能跑火車”這樣的形容確實不摻水分。
有研究表明,日本地下排水管道網羅全國,長達幾十萬公里。城市主管道直徑達到7到10米,甚至有近25米的記錄在冊,對比我國普遍在2米到8米左右的配置,足見差距。
而且,日本先進的地下排水系統之所以被稱為“地下宮殿”,從60多米高、30多米寬的混凝土立坑,約8層樓高度的調壓水槽等配置規模上就能管中窺豹。再加上直徑10米左右的隧道,先進的中控系統、連廚房油污都不允許進入排水管的嚴格規定、14000馬力的抽水泵等,就可以想象這是一個多龐大的工程。
后,還想來說說德國,GWI評價“污泥管理先進”。
這也是目前我國正在面臨的難題,即“重水輕泥”理念留下的后遺癥。德國有一部經過10多年修訂的污水處理廠污泥法,2017年8月正式生效,明確要求在12年到15年的過渡期后,所有規模超過5萬人口當量的污水廠都必須從污泥或者污泥灰進行磷回收,同時禁止污泥土地利用。
磷回收,是德國污泥處置的關鍵環節,雖然大規模回收工藝尚不成熟,但其對磷回收的重視分毫不減。PRISA工藝,磷回收率要大于50%;PASCH工藝,磷回收率要大于90%;磷含量少于2%,可允許混合焚燒......很多條款都與磷回收息息相關。
當然,在吸取先進以及有效經驗的同時,我國水務產業發展也要認識到“10年飛速轉型”可不僅僅是說辭。
在GWI對主要水務企業進行2019年年報分析時,也做了一個利潤TOP 40的盤點。粵海投資以43%的銷售利潤率占據,中國水務集團以37.2%的數據排名第4,北控水務35.4%位列第7,也就是說前10有3家中國企業。另外,前20中還有碧水源、首創股份、中國聯塑集團和啟迪環境(12.7%)。
“有利可圖”,不僅是中國水務市場的現在,也是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