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春至今,“新基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躍升成經濟熱詞。
在國家發改委此前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一度被看作穩增長“抓手”的“新基建”首次有了明確定義:覆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大層面。在過去短短一年里,決策層先后有8次重要會議對“新基建”進行了強調。隨即,“新基建”頻頻出現于多地新公布的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清單。
“新基建”是對這個乍暖還寒之春的一劑強心針。覆蓋七大新興領域(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為未來經濟轉型升級提前鋪路。投資規模體量高達3.3萬億元,同比增長26%,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當水務撞上“新基建”
但,“新基建”并非僅限于拓展市場體系。業內人士都知道,眾多傳統領域亦如水務已經進入產能相對過剩階段,行業洗牌在即。迅速打開增量市場已非上策,提升存量效率成為必然。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源于科技端的“新基建”無疑將帶來一場變革浪潮:行業重心放在如何挖掘效益“深度”上。
“‘新基建’的意義是非線性思維,是管理理念、商業模式、頂層設計的變革。”對于歷經高速發展擴容期的水務行業來說,愈發嚴苛的標準、更為精益的措施,對智慧水務的整體計算能力與速度要求逐漸提高。同一時期內,數據采集得越來越多,數據量越來越大,數據也越來越復雜。
尤其在某些特定應用場景,包括生產、管理及服務流程的各環節都需要同步兼顧更為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相應地對數據采集與實時性的要求更加苛刻。這就需要引入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跟上“效果時代”洪流。而這也與融合前沿通信技術,直至打造以系統集成化、信息網絡化、數據海量化為特征的“新基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新基建”能對智慧水務行業帶來多大變化?承接于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自身加持的“洞察力”與邏輯性,呈現愈發智能化的事務決策,直至將水務不斷趨向“降損、控漏、提效”運營管理方式。進一步來看,結合使用者的需求,實現業務的信息化。“新”也在于此。
技術迭代 催生百億“藍海”
也就是將水務運營工藝與操作流程數字化,將企業內部的人、事、物納入數字化管理系統來提升管理效率。通過多渠道打造數據一體化、流程整合化、應用集成化、決策科學化管理模式,讓供水企業的運維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將信息在數字層面挖掘水務企業資產的價值提升潛力。
但要踩準運維管理重點、做到“智慧”,并非一件容易事。智慧水務價值在于,從生產的前端一直到用戶端,將大程度上提升水務公司的應急響應能力,涵蓋包括管網搶修、水質安全監測在內的整個水循環周期。具體體現為要求“實時、完整、精確地采集到流量過程曲線數據”,從而實現全面感知、泛在互聯、普適計算與融合應用。在輔助決策之余,智慧水務還將與水環境系統中的實時控制模塊相結合,輔助自動化控制。
智慧水務,核心源于挖掘數據深層次價值。即在數據信息化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將水務的計算環節傳送到云端進行處理,使供水各領域、各系統之間的內在關系更為精準。經過優化后具備更高效的數據處理能力并根據計算分析結果調整資源配置,在獲得更多數據源支持的情況下解決更多場景下的業務需求,使水資源的調度更加高效靈活。
也就是能否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依靠數據打造新產品和新業務是智慧水務企業能否“彎道超車”的勝負手,是面向高質量發展需求,將產業和創新提升一個層級的關鍵所在。立足于此,未來水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水務物聯網獲取水網數據,以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提供長期決策支持和增值服務。
要獲得此輪紅利,還需要關注智慧水務背后產業鏈的發展與市場機會。這是市場主導的投資,也是擁有核心競爭力的水務企業主場。根據預測,智慧水務市場規模達到百億級體量。至2023年,這一“藍海”則將攀升至250億元左右。更為利好的消息是,隨著“新基建”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不斷融入智慧水務的各個環節,智慧水務將進一步迎來“黃金時代”。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