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功發射5米光學業務衛星和高分七號兩顆陸地遙感衛星,形成高光譜業務和亞米級立體衛星遙感觀測能力。海洋一號C衛星、海洋二號B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三顆衛星正式交付投入業務化運行,海洋觀測能力大幅提升。
省級衛星中心由2018年的9個增加到2019年的31個,實現省級衛星應用技術體系全覆蓋。
目前,自然資源部在建的業務衛星有資源三號03星、海洋一號D衛星、海洋二號C衛星等衛星。海洋動力衛星、高光譜衛星等衛星工程研制進展順利,將按計劃陸續發射,有效服務于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生態環境保護、水利、農業農村、交通、氣象等多領域管理。
2019年,實施鋼鐵、煤炭和船舶去產能、全國“大棚房”遙感監測等專項遙感監測。
完成了長江干流沿線兩岸20公里范圍露天生產礦山遙感解譯圖斑制圖、基于地形地貌的長江干流沿線自然資源分區及特點研究、長江干流沿線典型河谷地貌剖面制圖,梳理了長江干流沿線主要礦山環境問題,為長江經濟帶礦產資源開發保護、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中,利用高分二號、北京二號、高景一號等亞米級衛星數據以及高分一號、高分六號、資源三號和資源一號02C等2米級衛星數據,開展了全國耕地、種植園用地、林地、草地、濕地、商業服務業、工礦、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交通運輸、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等地類分布及利用狀況調查。
完成了全國六大重點生態功能區及生態敏感脆弱區生態質量狀況要素遙感監測與變化分析、長江經濟帶近10年植被及水質參數產品反演,分析了長江經濟帶植被的生長狀況及重點湖庫水質變化程度與趨勢,為重點生態區、大江大河的系統性保護與治理提供了科學可靠的技術支撐。
快速完成了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重點城市等區域廢棄露天礦山遙感調查工作,為推進“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部署全國重點地區礦山環境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決策支持。
更新了全國 1:100萬、1:50萬等系列比例尺海洋基礎地理數據,為海岸帶規劃、海洋經濟普查和海岸帶生態分區等提供服務。
有效支撐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等國家重大國情國力調查。
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內容包括海表溫度產品、海洋水色產品、溫鹽實況分析應用產品、濱海濕地監測、海岸帶入侵植物互花米草遙感監測、珊瑚礁生態系統遙感監測等。
重大專項工程監測包括去產能遙感監測、全國新能源設施遙感監測、全國大棚遙感監測、全國高爾夫球場遙感監測、全國自然湖泊遙感監測、全國紅樹林遙感監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曹園”整改情況遙感監測、可可西里鹽湖遙感監測等。
其中,去產能遙感監測,對885家鋼鐵企業及568家地條鋼企業的用地情況及產能情況進行了監測與分析。
全國新能源設施遙感監測,完成了全國范圍風力發電機的智能提取,全面查清了全國風力發電設施的數量、范圍、分布、規模等基礎信息。
全國自然湖泊遙感監測,對全國2957個典型自然湖泊進行了全面監測,形成季度成果。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開展了安徽揚子鱷、湖北神農架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持續監測保護區內土地利用現狀及變化情況,摸清了保護區自然資源分布現狀。
關于省級衛星典型應用——
河北省衛星中心針對河北省86個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治理試點工程項目的工程進度、質量和效果的監管與評估,進行了衛星遙感監測。
內蒙古衛星中心利用中高分辨率遙感影像數據,對烏梁素海、岱海、呼倫湖三個湖泊的水域面積、水量、水溫、水生植被、水質和周邊地表覆蓋變化情況進行了長時序監測,總監測面積達5460平方千米。
上海市衛星中心通過多源高分辨率衛星和水上視頻定點監控的技術手段,結合點、線、面全方位多尺度的遙感大數據分析,形成一套早發現、早治理,從源頭減量,分區管控和網格化水生植物發現、爆發預警和綜合防治的管理系統。
湖南省衛星中心對“四水”干流、洞庭湖水域范圍和涉岸工程的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高效支撐了“四水一湖”的“清四亂”專項行動和水資源管護。
廣西衛星中心采用遙感調查的方法,開展了全區 9823 座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動態監測,編制了廣西年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動態監測報告。
四川省衛星中心利用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為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提供遙感技術和專題產品。
陜西省衛星中心完成了三期秦嶺北麓地區米級影像圖制作,高分辨率圖像信息分類提取方法研究,土地資源利用信息提取工作,切實有效提升秦嶺北麓自然資源監管執法能力。
青海省衛星中心組織開展了黃河流域青海段林草資源遙感調查工作,總結了近年來青海黃河流域區內林草資源的動態變化和主要生態問題,發現黃河干流及流域內存在生態脆弱地區開墾耕地、干流采砂、挖河造景、黃土地區大規模開發、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