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按照要求,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隨著藍天保衛戰的推進,我國各地方的大氣污染治理成果顯著,空氣質量逐漸得到改善,但還不穩定。另一方面,大氣治污進入“攻堅深水期”,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在這個時期,控制污染增量的邊際成本增大,難度也越來越大。
值得高興的是,近年來的大氣污染治理已經有了明確的治理思路和可值得借鑒的成果。下一步,我國仍要堅持促進區域內能源、產業、交通運輸等結構調整,利用科技手段等向更精準方向發力,同時推動工業行業全流程超低排放等。
在此背景下,各地方開始因地制宜出奇招攻堅大氣污染治理。
2020年9月3日,河北省大氣辦召開全省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視頻調度會議,其中明確,9月至12月,河北省全力開展大氣污染防治集中攻堅行動。各地要深入開展臭氧系統治理,組織開展工業園區、產業集群和重點企業走航監測和專項檢查,加強城市建成區餐飲油煙綜合整治,同時也繼續推進揚塵污染治理、農村散煤管控、柴油車尾氣治理等工作。
除此之外,河北省市場監管局在前不久明確,8月20日至12月31日,河北全省將開展秋冬季劣質散煤管控“百日會戰”行動,進一步加強全省劣質散煤管控。各級各部門將圍繞強化源頭整治、加強流通環節監管、嚴格燃煤使用環節監管、嚴格劣質煤處置管理等工作。
早部署秋冬大氣污染治理方案的除了河北,還有哈爾濱。近日,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印發《哈爾濱市冬季大氣污染治理實施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見稿)》,確定目標為到2022-2023年供暖期,重點區域燃煤用量大幅下降,替代燃煤260萬噸;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不超過50微克/立方米。
哈爾濱冬季大氣污染治理方案的實施時間確定在2020年7月-2022年10月,將全市域劃分為重點區域、次重點區域和一般區域,確定了治理農村燃煤污染、治理城中村散煤污染、治理棚戶區散煤污染、熱源建設及老舊小區改造、治理燃煤鍋爐污染、開展冬季大氣污染專項治理和亞布力景區冬季大氣污染治理七項重點任務。
通過立法來推動大氣污染治理是規范落實大氣污染治理措施的前提,在這一方面上,云南昆明決定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立法和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的修訂工作助力打好藍天保衛戰。
與此同時,昆明還表明將加強統籌調度,開展周通報、月排名,著力解決臭氧、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大氣污染問題;加強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管理,全力守護昆明藍天白云。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江蘇南通發布《南通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其中明確了達標期限,為制定有效大氣污染防治措施提供了指導。在接下來的大氣污染治理中,南通將聚焦產業能源結構偏重、PM2.5減排空間收窄、臭氧污染問題凸顯和NO2超標貢獻增大等主要問題展開大氣污染治理。
其中要求到2020年底,全市PM2.5平均濃度達到35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0.8%;到2021年底,除O3以外的主要大氣污染物平均濃度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要求,市區PM2.5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以內,全市O3濃度升高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如何行動是推動大氣污染治理進程加快的源動力。對此,四川針對突出的臭氧污染問題,主攻VOCs治理,啟動“1321”計劃。“1”,即落實一個責任,以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實施方案為抓手,進一步夯實大氣污染防治“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企業主責;“3”,即突出三個重點,緊盯鋼鐵、水泥等重點行業,并在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和重點時段,嚴格落實排放限值要求;
“2”,即增強兩個能力,四川表明將加快儲備一批大氣污染治理、監測和科研能力項目入庫,提高大氣污染防治和監管能力;“1”則是加強重污染天氣應對,在這一方面上,四川將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體系,提高預報預警和應對能力。
綜上來看,在各地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治污”的推動下,2020年藍天保衛戰將取得新的突破,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