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污染防治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隨著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好轉,我國正在由一個傳統的制造業大國升級轉型成為一個以綠色、創新為的新型制造業大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020年9月16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2020華南生態環境創新技術大會暨第四屆“一帶一路”環保創新創業大會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拉開帷幕。


本屆大會旨在聚焦“一帶一路”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生態環境創新技術與產業發展合作,“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路徑與實踐,以及推動中國環保企業拓展“一帶一路”市場等重要議題。通過聚合政、產、學、研、經、社等各方力量,分享政策,普及知識,推動“一帶一路”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與產業合作,打造生態環境化的創新高地,促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彭賓、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于云江、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麥建波出席大會開幕式并致辭。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一級巡視員何榮、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燕中凱等嘉賓出席了本屆大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彭賓表示,“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重要合作倡議,既是一條我國與沿線國家共同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之路,也是一條加強環境科技與產業合作,實現綠色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圖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秘書長彭賓
“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也面臨較為嚴重的生態系統功能退化和環境污染問題,對我國的環境技術和產業具有較大的需求,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生態環境領域有著重要的合作潛力,我們應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和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的合作,在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得到更好的發展。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表示,今年由于疫情影響,我們和世界的經濟、社會格局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啟動國內“大循環”和國內“雙循環”的形勢下,對于“一帶一路”建設既有機遇,也是挑戰。

圖為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
雖然面臨著經濟下行和項目推進緩慢的壓力,但是各國出臺的經濟刺激政策或將為“一帶一路”投資帶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綠色、可持續將更受到沿線國家的關注和支持,各國政府、金融機構等對于綠色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強,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可能會加速淘汰,或將倒逼實現綠色發展,這些有助于促進企業“后疫情”時代走出去,以及綠色“一帶一路”的長足建設和發展。
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于云江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保持生態環境保護戰略定力,持續深入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仍然是“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主方向。

圖為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于云江
環保產業是科學精準治污的依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體的實行者、實踐者和支撐者。“十四五”期間圍繞打好、打贏“升級版”的污染攻堅戰是艱巨的,是不斷深入的,需要環保科技界和產業界齊心協力做好環保科技創新,致力于服務支撐,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表示,近年來廣東省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重要進展,環保產業年均增長率達到14.4%,為污染減排和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為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陳金鑾
今年5月份,省政府印發的《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將環保產業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重點扶持發展。下一步,省生態環境廳將與相關部門共同研究,爭取出臺更多促進環保產業的政策措施,不斷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積極為環保企業發展解決難題。
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麥建波表示,我國反復強調,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龐大的環境治理需求已經成為拉動經濟的新的增長點。

圖為廣東省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麥建波
環保產業作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是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是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有力支撐,是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的重大舉措,也是生態文明建設同經濟建設重要的結合點、發力點。
“一帶一路”生態環境創新技術與產業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王義桅做了題為《“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力引擎》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我國配提出“一帶一路”,是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已經寫入黨章和聯合國有關決議,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為世界謀大同、不忘初心的具體體現,也成為解決人類問題有代表性、有影響力、有原創性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主任秦昌波做了題為《“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展望》的主題演講。他表示,“十三五”期間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展非常順利,今年完全有條件、有信心可以完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十四五”期間首先將一手抓污染減排,一手抓生態擴容;其次要在前端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結構進行轉型;后還要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圖為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主任秦昌波
技術轉移協作網絡首席研究員李沐謙做了題為《科技技術轉移與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的主題演講。他表示,中國的特點是擁有足夠的市場,我們有足夠的潛力將上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好的科技、好的技術拿到我們市場上來做轉移轉化,轉化成市場價值之后,再向“一帶一路”國家、金磚國家去輸出,這是我們的一個重大潛力。
“一帶一路”生態環境創新技術與產業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對話由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技術部主任唐艷冬主持,技術轉移協作網絡首席研究員李沐謙、“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主任孫立明、廣東新大禹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投融資總監李渙通、 中國電建生態環境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黨委副書記孔德安、廣東長天思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余陽、深圳市朗石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李勁松等進行了高峰對話。
李沐謙表示,首先“一帶一路”是需要百花齊放的,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其次要關注多邊的科技合作機制;第三在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這一塊要開放創新,互聯互通。孫立明表示,政府要對民營環保企業大力支持,民企自己也要抱團,要干自己“精”的,此外國家也要給予一定資金支持,要有市場化的基金投入。李渙通表示,企業要利用好一些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來推動環保產業的發展,同行之間也要有好的合作。建議政府在“十四五”期間制定一些更好的金融政策,企業也要擁抱資金,展示自己的亮點。
孔德安表示,海外項目只要做好了,利潤率是比國內更高的,但是它的風險也更大。建議企業首先要有產業的思維,以目標為導向做環境的事業,打造產業鏈的良性循環。余陽表示,“一帶一路”給企業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愿景,要想擁抱這一市場,首先要增加風險意識,其次要更加數字化和智能化,還要有合作的姿態,攜手共贏。李勁松建議,希望主管部門能夠建立一個信息分享的平臺,為企業提供一些“一帶一路”合作項目的分享;再由政府搭建一些合作項目的平臺,帶著企業“走出去”。
9月16日下午,大會還舉行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路徑與實踐”和“中國環保企業拓展‘一帶一路’市場”兩場分議題。“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深圳)副主任丁士能、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環境技術室主任單桂娟、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董家華、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處長唐艷冬、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中心副主任藍虹、珠江水利委員會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所長梁志宏主持,碧沃豐佛山銷售中心副總經理馮霞、廣州格淋環境保護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覃樹松、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環境大數據科學中心主任何煒琪、昭仕(廈門)新材料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趙勝亮、中晶環境上海分公司總經理劉利強等參加了分議題。
本文系環保圈投稿,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若涉及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處理。圖片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