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發布會主題是“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通報了一項重點工作情況,介紹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一些實質性進展,以及“碧海2020”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的有關情況。
提問匯總:
1、渤海攻堅戰達標實現的情況,暴露的問題,后續推進。
2、建設“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的整體思路,以及案例。
3、針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存在哪些問題,以及工作計劃。
4、海警在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中發揮的作用。
5、中國一次性塑料在海洋廢棄物中的占比,以及新政策對緩解海洋塑料污染的影響。
6、海洋微塑料治理面臨的問題,海洋垃圾污染情況,以及防治舉措。
7、“碧海2020”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的具體情況和成果、案例。
8、2020秋冬是否還會對企業實施分類管控,以及與2019年的異同。
9、應對突發海洋環境事件的計劃。
關于一些數據的匯總:
1、截至2019年底,中國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約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15.3%,提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到2020年目標。
2、可再生能源投資已經連續五年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計下降超過15%,相當于節能4.8億噸標準煤,節約能源成本約4000億元。
3、綠色建筑占城鎮新建民用建筑比例已達到約60%,新能源汽車銷量占到新能源汽車銷量的55%。
4、2005年以來,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192萬噸、氮氧化物約1130萬噸。
5、共有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1082家非履約機構和11169個自然人參與試點碳市場,截至2020年8月末,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為4.06億噸,累計成交額約為92.8億元。
6、2019年,渤海優良水質(一、二類)比例達到77.9%,同比增加12.5個百分點;一季度、二季度分別達到79.4%和81.6%,2020年春季為81.6%,同比增加2.2個百分點;夏季渤海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87.1%;1-8月份,納入“消劣行動”的10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實現消除劣V類。
7、2019年全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76.6%,同比增加5.3個百分點;2020年春季為79.8%,同比增長3.3個百分點;夏季全國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78.6%。
8、截至8月中旬,已修復濱海濕地面積超過3300公頃,新增整治修復岸線超過58公里。納入消劣行動的10個入海河流國控斷面,1-8月全部實現消除劣V類的目標。
【對比《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計劃》的5大核心目標任務: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73%左右,10個劣V類國控入海河流斷面全部消劣,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濱海濕地修復面積達6900公頃,新增岸線70公里?!?br />
發布會一開始就介紹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努力和貢獻,可見上述數據。同時,也表達了繼續保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積極建設性參與氣候治理的決心。
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成果也是顯見的,總體來看生態環境質量整體持續向好。目前啟動了編制工作的《全國海洋生態保護“十四五”規劃》也明確了以“美麗海灣”保護建設為統領的規劃思路。
據悉,2020年4月,中國海警局聯合生態環境部等三部委,部署開展為期8個月的“碧海2020”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從8個方面實施全領域覆蓋、全過程監管。目前,常態監督監管全面加強,突出問題整治有效推進,不斷深化各級各部門全面落實有關協作配合機制,下一步還將繼續緊盯海上重難點問題,保持執法力度,強化專項整治,加強督導檢查。
關于海洋塑料污染問題,發布會表示,來源復雜,諸多問題待解。我國自2007年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范圍以來,可發現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于中低水平。
就措施而言,我國對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提出管理要求,推廣使用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可降解地膜,加強回收和處置,展開各類清理活動,對抑制海洋塑料污染產生了積極作用。
【中國雖然是塑料生產大國,但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國】,由于成因復雜,所以采取了多方位工作,并且積極參與聯合防治。
后關于秋冬季污染防治問題,發布會回應,在2019年首次實施績效分級、差異管控的基礎上,2020年對相關措施進一步研究完善,擴大行業覆蓋范圍。一方面,充分考慮民生保障等現實需要,采取必要的豁免措施,另一方面也配套了相關指導性政策,規范了管理。具體可見《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應急減排措施制定技術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