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環境減災二號01組A、B星。據了解,此次發射的衛星是由生態環境部與應急管理部共同牽頭研制建設的光學對地遙感衛星。
有什么作用呢?環境減災二號01組A、B星發射成功后可實現同軌組網觀測,可以為我國科學治污、精準治污提供技術支撐。資料顯示,該衛星可針對秸稈焚燒和沙塵污染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實現大氣環境污染的遙感精細化監測應用;在水環境監測方面,可對葉綠素a、懸浮物等水質參數,溢油、赤潮等近海環境事件,核電廠、火電廠溫排水等水體熱污染開展動態監測。
至此,我國環境保護衛星家族又添了新成員。
上文中提到的剛發射的衛星,還有一個同名的前輩——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是我國專門用于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的遙感衛星。到2016年,環境減災一號A、B衛星已成功發射并在軌運行8周年。
相關負責人表示,環境減災一號衛星已經向國家和地方環境監測、環境督察、環境應急、核安全監管、環境科研等100余個部門提供了數據,基本解決了我國對重大環境污染的大范圍、動態監測。
在2013年4月26日高分一號衛星發射,綦江通過多光譜與高時間分辨率結合的光學遙感技術、高精度高穩定度姿態控制技術、高分辨率數據處理與應用等關鍵技術為監測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空氣污染、土地利用等項目提供幫助。
以此為起點,我國計劃將發射7顆高分系列衛星,它們將讓我國獲得全天候、全天時、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據悉,截止到2020年8月20日,高分七號衛星也正式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在支持環境保護上,還有海洋一號C/D衛星、中法海洋衛星等型號的衛星。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衛星遙感等新技術也成為了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等工作名副其實的“天眼”和“后盾”。
在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中,衛星遙感設備“先行一步”。數據顯示,截止到2020年5月,衛星環境應用中心在已開展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中,累計發現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疑似問題線索94萬多條,為各現場督察組提供了更精準的指向。
隨著污染防治難度的升級,我國衛星遙感需求增加。2020年3月初,衛星環境應用中心曾推出兩個招標項目,預算額同為90萬元,其核心都是“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解譯”,隨后又發布了20多個項目,預算額合計1000多萬元。
綜上來看,要下好水、土、大氣這一盤污染治理“大棋”,背后支持力量遠比我們想象中要強大得多。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