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階段性收官節點,環保如業界預期的那樣迎來了“擴容”。
行業專家認為,整個環境產業方興未艾,環境治理仍是剛需。按照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新聞專題">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20)》數據顯示,在各項子領域中,環境服務業營業收入約為1.12萬億元,同比增長23.2%。“據測算,2019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1.78萬億元,同比增長11.3%,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
隨著環保標準趨嚴、執法加強,水、氣、土等領域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紛紛被納入時間表,大量企業正在涌入環保領域搶占市場、分食蛋糕。另據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在過去三年里環保相關企業年度注冊增速始終維持在24.58%以上。從企業規模看,列入統計范圍的環保企業,大、中型企業數量占比分別為3.4%、24.3%;小、微型企業數量占比為72.2%。
而剛剛經歷了行業格局變動的環保行業,也隨著環境產業格局不斷破舊立新,市場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如何進行技術的創新升級、提高服務水平,這是整個產業界要深度考慮的問題。在新的格局里,要想在市場上站得住腳,前提是必須具備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必須將技術創新、服務能力作為核心驅動力,需要打通過去產業鏈條上孤點、痛點、難點,引導環保市場向區域化、市場化、信息化進階。
“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對于環保產業增長的拉動效應逐漸減弱,環境服務格局正在重組。”環保產業的市場從靠政策打開潛在市場,變成了以技術和質量為核心的實實在在的市場,其規范性和績效水平大幅提升。同時,環境治理已從初的關注末端比較零散的市場,逐步向區域化、流域性、集中式的環境綜合治理轉變。所需的并非以前那種零散的基于末端治理的單體項目,而會是大的綜合治理項目包。
項目規模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綜合,一家企業的單打獨斗越來越難以滿足市場和項目的需求,產業協同已成為新的潮流。國企加速進入市場、能夠滿足治理能力需的同時,技術邊界、商業邊界等不清晰的項目逐步市場化,進一步使得整個環保產業這張“餅”越來越大。若按照5%測算,2025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有望突破30000億元。業界預測,“十四五”期間的環保投資將由“十三五”時期的十幾萬億,千億級的環保企業有望誕生。
新形勢下環保產業發展的“路線圖”已經繪就,“十四五”期間將如何發力?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曾明確提出,這一時期內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控攻堅戰,當然是“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部將持續篩選發布各領域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通過五年到十年時間實現包括鋼鐵、水泥、石化、煤電在內的重化產業盡可能盡早達峰。
前兩年一直困擾環保行業的融資問題得到了緩解,專項債的傾斜使生態環保方向獲得的資金量顯著提升。流動性放松、民營及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減稅降費等政策成效初顯,有望在下半年看到基本面的改善。未來整個產業通過不斷的并購重組,將逐步形成一批區域性、流域性、全國性的綜合環境集團,一個由國資帶頭鋪平臺、專業化公司或原來的民營技術方提供專業服務的行業生態。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