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4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完成情況和“十四五”規劃思路。
我市“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各項目標全面完成,環境質量改善等約束性指標提前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
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
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在全市人口、經濟、能源消費總量保持增長的同時,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0年,經初步核定,全市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削減68.1%、38.1%、46.6%和28.2%,均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目標。
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36%;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AQI)為87.2%,較2015年上升11.6個百分點。
全市259條主要河流斷面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95%,較2015年上升71.4個百分點;優III類水質斷面占比達74.1%,較2015年上升59.4個百分點。
森林覆蓋率達到18.4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8.5平方米。
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獲得感和安全感明顯提升。據第三方調查,2020年公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為78.1分,較2015年提高11.6分。
二是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任務全面完成。
藍天保衛戰方面,在2017年底全面取消分散燃煤基礎上,全面完成中小燃氣(油)鍋爐的提標改造,燃煤電廠全面實現超低排放;累計完成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3262家;實現車用柴油、普通柴油、部分船舶用油“三油并軌”,上海港率先實施船舶低排放控制措施;淘汰高污染車輛、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治理等走在全國前列。
碧水保衛戰方面,全面完成水源保護區排污口調整;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實施“一河一策”,3158條段河道2018年底全面消除黑臭,4.73萬個河湖2020年底基本消除劣V類。
凈土保衛戰方面,完成農用地土壤詳查和類別劃定工作,在全國率先完成重點企業用地基礎信息調查,發布《上海市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完成南大、桃浦等重點區域土壤修復試點。
垃圾分類攻堅戰方面,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地方性法規,推動垃圾分類成為社會新時尚,取得超預期成效。
三是重大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漸趨完善。
完成31座城鎮污水廠提標改造和17座污水廠新擴建工程,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均已執行一級A及以上排放標準,凈增污水處理規模70.65萬立方米/日,總處理能力達到840萬立方米/日,城鎮污水處理率預計97%左右,污泥處置設施規模突破1000噸干污泥/日。
實施40.8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為88%,較2015年提高18個百分點。新增生活垃圾焚燒和濕垃圾集中處理能力1.69萬噸/日,無害化處理總能力達到4.2萬噸/日,危廢焚燒規模達35萬噸/年以上,醫廢焚燒處置規模達10萬噸/年以上。
四是生態環保倒逼綠色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完成低效建設用地減量66.8平方公里,減出來的土地主要用于生態建設。堅持“四個論英雄”的發展導向,加快桃浦、南大、吳涇、吳淞等重點區域轉型,完成兩輪金山地區環境綜合整治,完成市級產業結構調整項目5900余項。
嚴控煤炭消費總量,全市煤炭消費總量占一次能源比重從37%下降到31%左右,非化石能源占比超過17%。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6.4萬輛,集裝箱鐵海聯運達到26.79萬標準箱,較2018年增長256%。綠色建筑、裝配式建筑推廣力度全國。
五是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明顯增強。
市委市政府設立上海市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強化對全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整改工作的統籌領導,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機制及相應考核問責體系不斷健全完善。
制修訂《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等6項地方法規以及《上海市建筑垃圾處理管理規定》等多項政府規章,發布9項地方環保標準。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實施意見》,完成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大力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持續深化長三角區域污染聯防聯控,生態環境監測、監管和執法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持續提升。
二、“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思路
“十四五”期間,將緊緊圍繞“抓環保、促發展、惠民生”工作主線,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在穩定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統籌經濟社會發展、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初步考慮到2025年,實現“兩穩定、兩初步”,做到“三達、兩保、兩提升”。
“兩穩定”是,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生態服務功能穩定恢復;
“兩初步”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初步實現。
“三達”是,大氣環境質量全面達標,水環境功能區基本達標,碳排放總量力爭達峰;
“兩保”是,土壤和地下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
“兩提升”是,受污染耕地、地塊安全利用率持續提升,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持續提升。
主要任務措施包括五大方面:
一是加快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突出綠色賦能。堅持“四個論英雄”導向,把降碳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持續推動能源、工業、交通和農業等“四大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低碳環保產業,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著力打造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等一批綠色發展新高地。
二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系統治理。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統籌大氣、水、土壤、固廢、生態等治理保護,強化各環境要素的綜合協同。
三是積極打造安全健康生態空間,突出共享可達。重點是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完善城鄉公園體系,多渠道拓展公共開放生態空間,擴大城鄉生態服務供給;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環境風險防控體系,確保城市生態環境安全。
四是深化推進長三角區域污染聯防聯控,突出區域協同。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完善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落實好《長江三角洲區域生態環境共同保護規劃》,探索區域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徑,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
五是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突出社會共治。重點是建立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企業責任、全民行動、監管、信用、市場、法規政策和區域協作等八大體系,強化制度創新、模式創新、政策創新和能力提升,更加注重社會化、市場化治理機制,推動形成全社會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