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雄安新區工作委員會、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聯合發布《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
方案明確,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統籌發展和安全,落實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全面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村富裕富足,為加快實現“五新”目標、打造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提供有力支撐。
目標:
2021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10萬畝左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創造“雄安質量”,發展創意農業、認養農業、觀光農業、都市農業等新業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9%,增速快于城鎮居民;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平穩過渡;鄉村建設行動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整治提升;農村改革重點任務深入推進,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到2025年,適應雄安新區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70萬畝左右;綠色農業、數字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取得突破性進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鄉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扎實推進。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農民持續增收機制基本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基本健全,鄉村文明程度得到新提升,農村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
不出意外,高質量發展、農業綠色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等依舊是重點。
方案表示,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十四五”期間,新建高標準農田20萬畝以上。要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與農業全產業鏈的深度融合,深入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階段性要求:
1、2021年,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5%;新區剩余1778家養殖場(戶)全部退出
2、到2022年,白洋淀規劃水域360平方公里內的稻田、藕田和旱田全部退出
3、2022年底前完成全域主要入淀河流匯水區生物攔截帶建設,減少面源污染
綠色發展主要措施包括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白色污染”治理、畜禽糞污和秸稈資源化利用,加強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加強白洋淀保護等。
同時,方案對美麗鄉村建設也設定了目標:
1、2021年底前完成100個左右美麗鄉村具體布局和建設規模
2、2021年完成改廁11萬座,2022年完成改廁6.1萬座
3、2021年年底,實現新區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蓋,污水收集率達100%
要求,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持續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繼續推進垃圾綜合處理設施一期工程建設,整治非正規垃圾堆放點,逐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完成剩余保留村莊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創建雄縣“古淀梨灣”省級鄉村振興示范區。
另外,鄉村公共基建方面,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新區城鄉一體的道路、飲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健全完善農村清潔取暖長效機制,全面完成氣代煤、電代煤工程掃尾,統籌做好揚塵治理、秸稈禁燒、禁燃禁放、“散亂污”企業整治等工作。
按照方案,雄安新區將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生產經營模式,持續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健全鄉村振興督導考核制度。
方案要求,三縣黨委、政府每年向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報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展情況,開展中央一號文件、省委一號文件和新區專項文件的貫徹落實情況專項督查,對三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開展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納入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內容,對考核排名落后、履職不力的縣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進行約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