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環會【國際環保展】向你拋出靈魂拷問:衛星遙感、無人機,現代化環境監測日新月異的步伐你跟上了嗎?
2021年5月7日,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8組衛星以及天啟星座12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遙感三十號08組衛星采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于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天啟星座12星是天啟物聯網星座的組成部分,主要用于提供數據采集傳輸服務。
近兩年,已經有高分五號衛星(實現高光譜分辨率對地觀測)、海洋二號B星以及C星(用于海洋觀測)等陸續升空,此前還有消息稱,“首顆搭載主動激光雷達二氧化碳探測的大氣環境監測衛星”將于2021年7月出廠待發射。
生態環境部在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明確表示,衛星遙感、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科技手段在監督執法實踐中得到普遍應用,2022年底前,力爭實現全國移動執法系統應用全覆蓋、全使用、全聯網,推動規范執法智慧監督水平再上新臺階。
環境監測,伴隨黑科技的深度接駁,將在“十四五”時期進一步走向信息化、智慧化、精細化,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生態環境部也透露,正在加緊編制“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4月13日,生態環境部在領導小組會上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基本思路和目標任務,確定了3個突破提升方向:提升整體性,構建“大監測”格局;提升系統性,補齊“生態”短板;提升協同性,加快“高質量”轉型。
上層建筑是指引,技術創新是動力
說環境監測是一個技術依賴型行業也不為過。
業內專家在分析時指出,“十四五”時期環境監測工作將對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生態環境監測設備的鑒別速度、監測種類和監測準度,以及對突發性污染事件的科學評估。另外,環境監測“空天地”一體化網絡要有針對性補短板,真正實現360°無死角。
與此同時,環境監測平臺建設任務也會顯見增加。不僅在空間維度上實現“空天地”一體化,時間維度上同頻覆蓋,污染全過程溯源、智能化分析以及監測預警、數據統計和共享等能力都要跟上不斷增長的生態環境質量檢測需求。
設備得要高精尖,數據做到真準全
基本跳不出這個定理。
而2021年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環境監測能力提升方面奠定的基礎很關鍵。按照我國的規劃,國家土壤監測點位數量將保持在8萬個左右,國控點位數量將增長至2000個上下,在一些重點地區和污染傳輸通道城市,PM2.5、NOx、O3、VOCs以及重金屬等元素都將被積極覆蓋。
深究細研未來的全新圖景,初始免不了有些茫然,但抽絲剝繭之下仍需快速跟上節奏,調整狀態,投入關于“十四五”,甚至2030年、2035年,以及2060年的遠景建設中。
值此關鍵時期,也不妨通過
2021世環會【國際環保展】這樣的大型環境綜合治理平臺對行業進行一個輪廓式摸底,與前沿環保企業、生態環境研究專家、行業終端用戶等進行探討和交流,參與2021年首屆長三角水環境監測技術及應用交流會、第五屆上海HSE管理創新論壇暨化工過程安全管理專題論壇等會議論壇,加快厘清發展思路。
這也算是一條打破“信息孤島”困局的捷徑,在充分認知和了解的基礎上規劃未來作戰圖,包括工藝創新方向、節能降碳路徑、綠色轉型方案、業務延伸領域、產業先導布局等,會更加科學和具有條理性。
畢竟,環境監測需求在“十四五”期間有望成為新的爆發點,無論是監測網絡密度的提升、監測種類的增加、監測設備和技術的迭代,還是監測第三方運營獲青睞,都意味著機遇。隨之而來的自然會是市場白熱化的競爭格局,年復合增速超10%的環境監測市場,需要更有前瞻性地搶占先機。
未來,會綻放出什么樣的花火,我們拭目以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