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嘗試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其他刺激手段來應對經濟危機。當前,新冠危機余波未平,一些國家仍處于短期“拯救”階段,其首要任務是維持企業運轉、提供家庭救濟和就業保障;而長期看來,在后疫情時代,各國的目標將會轉向促進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步入“復蘇”階段。
因此,各國政府正努力制定適當的刺激政策,在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間尋求平衡。但各國面臨的境況不盡相同:由于疫情影響,一些國家在公共債務負擔加劇的背景下,甚至無法滿足目前的財政支出需求;相較而言,其它著眼于長期發展的國家高瞻遠矚地將環境因素納入決策考慮,提出“綠色復蘇“。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將其定義為“有序地向更具可持續性的經濟體系及高氣候韌性的金融體系過渡”。
為更好地了解“一帶一路”國家(包括中國)的綠色復蘇情況,本文首先解釋了綠色復蘇的必要性,而后概述了六個不同收入水平的“一帶一路”國家現有的綠色財政措施、貨幣措施及審慎措施,最后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國家提供了政策建議。
一、綠色復蘇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范圍內許多國家都開始考慮如何加快經濟復蘇,同時保證未來的經濟增長模式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一致。而由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注重綠色復蘇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第一,綠色產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第二,綠色復蘇措施能帶來長期的經濟效益;第三,綠色投資可以降低氣候變化對金融系統和實體經濟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一)創造就業機會
與化石燃料產業等傳統部門相比,清潔能源基礎設施、能源效率改造和生態保護修復等綠色產業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一項使用投入產出模型的研究估計,在可再生能源產業,每100萬美元的投入就將創造7.49個新的就業機會;在能源效率產業,100萬美元的投入能創造7.72個新的就業機會;然而在傳統化石燃料產業僅為2.65個。因此可知,同等投入情況下,綠色能源產業創造的就業機會約為化石燃料的三倍。
此外,與化石燃料部門的就業崗位相比,綠色產業在未來就業形勢下更具優勢:國際能源署(IEA)的數據表明,化石燃料行業有120多萬個工作崗位已被取締或面臨風險,而僅能源效率行業每年就可在全球提供多達25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除此之外,綠色產業項目落地快的特點使其在較短時間內即能拉動用工需求。這些優勢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長期經濟效益
除了創造就業機會,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研發和自然資本投入等綠色復蘇手段還能創造長期經濟效益。例如,印度尼西亞的一項比較研究表明,在各種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模式中,用于地熱能發電廠和風力發電廠的單位產能投資(如每1GW產能的投資額)創造的GDP增長和家庭收入增長均最高,其中可能通過助力國內制造業發展而產生了乘數效應。同樣,在美國,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每年可創造95億美元的經濟產出和150億美元的家庭支出,以及12.6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9.5萬個間接就業機會。綠色復蘇措施能夠帶來諸多長期機會,并且能夠直接或間接地推動經濟發展。
(三)降低氣候風險
目前,氣候問題正影響著全球經濟活動,不及時應對氣候風險會帶來更高的成本:每延遲一年投入氣候緩解行動,都會額外產生0.3-0.9萬億美元的支出用于全球最終達到《巴黎協定》所設定的氣候目標。金融部門和實體經濟均面臨著日益顯著的物理風險,特別是當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加劇且頻繁出現。如果決策者加快轉型步調、立即大幅收緊碳排放相關政策,投資者又將面臨高碳資產重新定價下的轉型風險,包括擱淺資產風險。
經濟復蘇期對氣候緩解的忽視與對高碳產業傳統路徑發展的財政支持將擴大金融市場和整個實體經濟所面臨的氣候風險敞口、拉高日后氣候適應成本。研究發現,如果不采取任何應對措施,氣候適應成本將在本世紀下半葉急劇提高,用于減緩氣候變化的投入總額將達到全球GDP的1%至3%,且只有較小的可能性實現2°C的氣候目標。如果全球升溫超過2°C,預計到2100年,包括農糧生產損失等在內的GDP的潛在損失將超過13%,面臨極端高溫的人口數也將達到現有水平的27至300倍(見圖 1)。長期而言,與其它情景相比,遠低于2°C的全球升溫將避免每年約17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在所有國家中,中等偏下收入的東南亞國家,由于其產能結構等諸多原因,對物理風險更加敏感。因此,在遠低于2°C的情景下,他們也將受益最大。為避免各類微觀及宏觀風險,各國需要從現在開始加速綠色(包括氣候)投融資進程。

圖 1 全球變暖對人類、環境和經濟的影響全球變暖對人類、環境和經濟的影響
二、 “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復蘇案例分析
為了評估“一帶一路”國家(包括中國)綠色復蘇的現狀、差距和機遇,首先,區分不同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至關重要:“一帶一路”包括了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國家。同時,一些綠色復蘇國別案例對相似類型的國家有借鑒意義。因此,本文選擇了六個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一帶一路”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巴基斯坦、 越南;中等偏上收入:中國、泰國; 高收入:波蘭、韓國)進行了綠色復蘇相關政策匯總。納入考量的六個國家的復蘇政策均在牛津大學牽頭的全球復蘇觀察數據庫中被評定為擁有正面的環境影響。表1概述了六個國家的綠色財政、貨幣及相關審慎政策手段。為了更全面的了解疫情后的綠色發展,表格里同時涵蓋了如建立綠色分類標準(Green Taxonomy)、牽頭綠色金融倡議等有中長期效用的非“復蘇”類政策。
表 1 六個“一帶一路”國家綠色復蘇舉措概況


資料來源:作者編制;財政政策于2021年5月12日檢索自全球復蘇觀察數據庫
綜合來看,兩個中等偏下收入的國家在其財政刺激手段中更單一偏重生態保護修復和污染治理。例如,巴基斯坦政府投入公共資金于植樹造林項目和國家公園擴建。同時,巴基斯坦也預期通過“債務自然交換機制”(debt-for-nature swap)與其部分債權國,包括英國、德國、意大利和加拿大,達成協定。在減輕其債務負擔的同時,加大對環保項目的投入。越南則設定了新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補貼政策,用于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
兩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在生態基礎設施和污染治理的基礎上,將財政刺激更多地傾斜于可再生能源發展和新能源車補貼。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支持同時也包括了在購買、生產和投資方面的稅收優惠。在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方面,中國央行將綠色債券和綠色貸款納入央行貸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框架,計劃開始進行氣候風險壓力測試,同時發布了《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21年版)》對綠色債券市場進行了進一步規范和指導。
兩個高收入國家,相較而言,具有更完備和更多樣的綠色復蘇政策。除了生態保護和治理以及可再生能源,它們將財政刺激滲透到對綠色產業研發、建筑節能改造和能效項目的支持中。例如,韓國預計于2025年前累計投入2.7萬億韓元(22.4億美元)用于綠色創新,6.2萬億韓元(51.5億美元)于建筑節能改造。與兩個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類似,它們也同時增大了對新能源汽車乃至相匹配的交通基礎設施的補貼。
為了撬動私人資本用于彌補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中財政資金的不足,綠色、社會和可持續主權債券也成為了“一帶一路”國家募集資金的新金融工具。繼波蘭和韓國數年前發行相關主題的主權債券后,巴基斯坦、泰國等在疫情期間也紛紛發行或計劃發行綠色債券(“use-of-proceeds” green bond)或與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ustainability-Linked Bonds “SLBs”)用以支持本國綠色復蘇。
總結而言,中等偏下收入的國家更多地依賴生態環保相關項目來帶動就業。而中等偏上收入和高收入國家將財政政策輻射到更多領域(如新能源汽車、建筑節能、能效)且利用了更豐富的政策工具(如財政政策上的稅收優惠、補貼,配套的貨幣政策等)。
三、對“一帶一路”國家綠色復蘇的政策建議
一是對于中等偏下收入的國家,財政政策制定者仍應重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項目。這些項目具有能夠短時間內拉動就業優勢(尤其是較低的就業準入)。在此基礎上,高負債國可通過“債務自然交換機制“來減輕償還外匯貸款的壓力,為環保項目留出財政資金空間。同時,這些國家也可通過發行綠色、社會和可持續主權債券(可借助發展性金融機構的技術支持)來撬動私人資本,用以投入清潔能源和清潔交通基建等公共綠色項目。
二是對于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財政政策制定者在有短期效用的財政刺激之外,還應將部分財政支出分配給綠色產業研發。這部分的支持或許對經濟或環境而言沒有效果,但長期而言,有不可預估的潛能。
三是利用綠色金融支持長期經濟轉型。金融監管者無論在哪個收入水平的國家,都應發揮其職能,指導銀行、保險和資管行業將氣候風險納入金融風險評估分析(如氣候相關風險壓力測試),并進行符合“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TCFD)建議框架的相關披露。對氣候風險進行及時評估和分析將讓整個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免于另一個“地平線悲劇”。央行和其它金融監管部門可以通過將綠色債券和綠色貸款納入合格抵押品框架、建立綠色分類標準等方式來進一步引導和支持綠色金融市場。
原標題:IIGF觀點 | “一帶一路”國家的綠色復蘇現狀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