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3日,雨后的北京迎來了第19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會暨2021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當天開幕式環節后,大會的經典環節“主旨報告”,依舊含金量十足。
本次大會圍繞“凝心聚力'十四五',產業發展新征程”主題展開,本單元就綠色、低碳發展的機遇、挑戰、趨勢、政策與創新等議題,邀請到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綠色發展推進處處長呂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殿常,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國以及萬華禾香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興田,為線上線下觀眾帶來了深度報告。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綠色發展推進處處長呂侃,談“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壯大環保產業,確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十四五”是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期、窗口期。要加強頂層設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盡快形成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深度調整產業結構,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推進煤炭消費替代和轉型升級;推進城鄉建設和管理模式低碳轉型,推進新能源建筑應用,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加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推進低碳、零碳、富碳、儲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裝備攻關;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積極參加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財稅價格政策體系,研究建立碳定價機制,建立全國碳排放權、用能權市場。
企業是創造社會財富、增加就業的主體,同時也是消耗資源、產生碳排放的主體,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節能減碳技術進步、碳捕集和碳封存技術進步、低碳消費升級等,都將產生巨大的綠色投資、綠色消費需求,為產業發展開辟新的廣闊空間,提出新的低碳要求。希望廣大節能環保企業,把自身發展與國家戰略目標密切結合,積極投身碳達峰、碳中和,切實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中建功立業。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作“十四五”綠色產業發展需求與趨勢”報告
“十四五”時期,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領域依然有強大的市場需求。為支撐相應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我們對未來投資做了初步測算,“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投資需求大概在6.8萬億-8萬億。
在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間,單位GDP能耗持續保持每個五年下降3.5%,需要在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占比達到26%,才能夠實現2030年前的碳達峰目標。因此,未來節能和非化石能源行業,一定在中國具有強大的市場需求。
從實現碳達峰角度,在2030年前這10年大概需要20萬億左右的投資,年均投入在2.1萬億元的水平(與“十四五”生態環境規劃測算有交叉)。實現碳中和,每年需要投入更大。
綠色低碳在我國發展中具有引領性的作用,未來從國民經濟需求角度,綠色產業會加速釋放。隨著市場競爭和管理需求,未來行業集中度會不斷提高,“精專特優”成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方向。各細分行業協同融合,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涌現,建議大家根據未來定位推動相關產業發展。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曲久輝,介紹“環保產業技術創新的路徑與導向”。
碳中和、碳達峰是中國環保產業乃至世界環保產業的大勢,有五方面技術非常重要:廢物資源化及循環型社會構建技術,環境健康與風險控制技術,基于自然過程的綠色能源水質凈化技術,支撐綠色產業的現代生物、新材料和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精準管理的智慧化產業技術。
我們認為碳中和將催生環保產業新模式的誕生。基于少排放和強化能源循環利用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運維管控,將成為普遍剛性需求,構成對環保產業的重大需求;同時,碳中和也將催生相關產品、裝備、工程的誕生和研發,形成相關環保產業新領域。
環保產業在對綠色發展和雙碳戰略的追求和踐行中,要始終保持理性,堅定目標。堅持目標導向,碳中和是其中一個目標,但并非全部目標。首先,中央提出的環境治理目標,到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是環保產業的核心目標。其次,要堅持國家環境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導向。對前瞻性、顛覆性、原創技術的跨越式發展,環保產業要有預見性。同時,引領產業發展、打造產業內核、服務產業需求,需要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和綜合性解決方案,也是環保產業發展的重要未來。
我們要認識到當前的短板,缺自主創新的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核心產品、自主打造的國際品牌、自主練就的運用絕活,還缺創新文化、市場機制和價值理念。在不斷提升、完善的過程中,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技術真正用在解決關鍵問題上,成果真正發力在環保產業支撐點上。高度關注怎樣把企業的創新能力,作為支撐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的技術機制、市場要素和環節,打通技術向企業和市場轉移的快速通路。
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衛國, 為大家帶來“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報告。
環保行業目前在資本市場表現出空前的冷淡,環保每年有上萬億的投入,但還沒有什么上千億的企業。高能時代2014年上市,2015年市值達到200億, 6年多過去,我們利潤在2014年基礎上增加了8倍,但現在市值是過去市值的80%,這幾年確實像坐了個過山車。
我們仍然致力于做優質、可靠、誠信、科技型的環保上市企業,進而成為重點環保上市公司。我們的定位很清晰:堅持做科技型企業。我們在傳統的固體廢物處置和環境修復領域具備技術優勢。過去幾年,高能環境全力以赴投入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回收技術裝備的研究和儲備,此前這個領域一直掌握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企業手中。
未來5年,我們準備把60%以上的資源投入到貴重金屬回收利用,想在環保行業成為千億市值的企業,成為中國環保行業中可驗證的技術領先、科技進步,給投資者帶來滿意回報的環保企業,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長江生態環保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殿常,向大會介紹企業“共抓大保護,創抓新機遇”實踐。
生態環境保護內需空間巨大,生態環保產業將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中央環保督察會成為常態化,催生環保需求向市場轉化;產業政策機制不斷完善,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支持生態環保價值探索取得突破;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綠色金融體系將不斷完善,為產業發展提供更有利的融資環境;國企民企會差異化發展,綜合服務商、專業技術型企業融合協同發展;信息技術會加速應用和滲透,提升產業智慧化水平和整體治理效能。
“十四五”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我們提出“兩個走廊”建設目標:一是發揮三峽傳統優勢,建設全球最大的沿江清潔能源走廊;二是立足長江大保護,建設沿江生態走廊。
針對城市環境治理,我們提出城市智慧水管家和城市綜合能源管家這兩個抓手,希望通過水和能源發展融合,共同助力地方綠色發展轉型。
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行業發展新模式、新機制:一是與資本市場結合,打通資產證券化路徑,盤活存量資產,拓寬資金渠道,實現資源、資產、資金良性循環、滾動開發的模式。二是對存量PPP項目實現提質增效,通過PPP績效考核推動機制革新,特別是在重大跨區域、跨流域項目上有所突破。三是立足EOD開發模式,結合資源能源開發利用,走出一條長期可持續的長江大保護實施路徑。四是推動實現與推動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價格機制改革和相應配套政策體系。
萬華禾香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興田,介紹“綠色大家居產業”的碳中和實踐。
在綠色發展、雙碳戰略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將通過綠色化、工業化、數字化對大家居行業進行重構,形成新的產業生態,有利于行業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產品綠色化。我們通過技術研發創新,將農作物秸稈,以及果樹枝條等制成人造板替代產品,通過木材替代,生產1立方米可產生1.425噸碳排放指標,不僅在安全、健康、綠色、可持續上具備明顯優勢,和傳統產品相比目前價格已經具備競爭力。
家居定制數字化、工業化。通過率先實現工業4.0,實現小批量、多批次產品制造的規模化,顯著提升生產效率。把一個典型家裝施工變成4萬多個工業部件定制,所需資源不到傳統方式的30%。同時,從現場施工轉向工廠制造、現場安裝,家裝行業將不再擾民、裝完即住、價格可控。
產業園區低碳化。在每個人造板產業園所有屋頂裝配光伏設施,發電部分替代園區用能。合理規劃產業園,節省大量物流能源消耗。通過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和消費互聯網這三張網,形成高效服務鏈。初步估算,如在全國規劃建設20個產業園,將年產1000萬立方米新型綠色人造板,可提供1559萬噸碳排放指標,滿足每年400萬中國家庭新家裝需求。
原標題:2021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主旨報告單元:暢想環保產業的雙碳未來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