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關于印發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
蘇府〔2021〕68號
各市、區人民政府,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太倉港口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蘇州市人民政府
2021年7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附件: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1~2025年)
日前,蘇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印發《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2021-2025年)》。該規劃提出了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及生態制度、生態安全、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和生態文化六大體系的建設任務。
目前,蘇州生態制度體系逐步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穩步改善,生態空間體系不斷優化,生態經濟體系初步形成,生態生活體系不斷優化,生態文化體系不斷擴展,在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基礎之下,仍面臨較為艱巨的轉型升級任務、依然嚴峻的資源瓶頸約束和依然存在的環境風險壓力。
規劃要求,到 2025 年,全市空間開發格局進一步優化,綠色發展水平、資源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升,污染排放總量繼續下降,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成為全社會風尚,生態文化素養明顯提升,打造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最美窗口”。
規劃明確:
一、完善生態制度。
到2025年,京杭運河跨界斷面、太浦河水質穩定在Ⅲ類,淀山湖、元蕩、汾湖水質持續改善。聯動開展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共同實施 PM2.5和 O3濃度“雙控雙減”,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聯合制定區域重點污染物控制目標。
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1、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比例達到 100%。2023 年底前,全面完成入河(湖)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任務。深入推進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到 2025 年,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行政村覆蓋率 100%,自然村覆蓋率 95%。
2、提升大氣環境質量
到 2025 年,全面完成國家和省關于十四五期間控制煤炭消費增量的任務。到 2025 年,實現市級及以上工業園區整治提升全覆蓋。推進工業園區和企業集群建設 VOCs“綠島”項目,統籌規劃建設一批集中涂裝中心、活性炭集中處理中心、溶劑回收中心等,實現 VOCs 集中高效處理。
3、保持土壤環境穩定
到 2025 年,完成省下達的地下水防治任務,確保地下水環境質量不下降。
4、加強固體廢物污染防治
到 2025 年,全市危險廢物焚燒填埋處置能力達到 40 萬噸/年。
建立危險廢物重點監管單位清單,依法將工業固體廢物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全面實施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管,完善小微產廢企業集中收運體系。持續推進“清廢”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傾倒工業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犯罪行為,對工業固體廢物違法行為實行“零容忍”。
三、發展綠色生態經濟。
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到 2025 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 55%以上。強化關閉不達標企業及淘汰低端低效產能工作。
到 2025年,農業園區面積占到全市耕地面積的 65%以上。
提升資源能源節約利用水平。促進產業循環發展和廢物資源化利用。到 2025 年,95%以上的再生資源進入指定集散交易加工中心進行規范化交易和集中處理,再生資源主要品種回收率達到 85%以上。到 2025 年,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 95%以上。
全面推進碳達峰行動。
四、倡導生態生活。
發展綠色建筑。到2025年,全市城市建城區50%以上的面積滿足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到 2025年,全市“三定一督”源頭分類方式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100%,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到 2025 年,全市新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能力 410 萬噸/年,基本實現建筑垃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保障城鄉飲水安全。到2025年,實現自來水廠深度處理“全覆蓋”,構建“水源達標、備用水源、深度處理、嚴密檢測、預警應急”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通過清水互連互通保障供水安全。
防控噪聲污染。到2025 年,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值保持在 55 分貝以下。
五、重點工程。
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規劃措施,提出重點工程項目56 項,總投資 1033.47 億元。其中:
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工程 27 項,投資 682.91 億元;
生態經濟建設重點工程 17 項,投資 116.37 億元;
生態生活建設重點工程 10 項,投資 233.83 億元;
生態文化建設重點工程 2 項,投資 0.36 億元。
重點工程列于附表中。
原標題:市政府關于印發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21~2025年)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