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網報道,云南省將成立省級環保平臺。而就在一周前,四川省生態環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揭牌。再稍微往前,是福建省、安徽省均發布公布,計劃組建各省的生態環保集團。
是什么讓這些省都急于打造自己的環保平臺?這樣的舉措對于環保產業市場到底意味著什么?對大多數企業來說,是危機還是轉機?
各地紛紛組建省級環保平臺的背景
隨著環保市場化逐步深入,環境服務市場已經從單點供需走向綜合階段,很多環保企業也正在向已環境綜合服務提供商邁進。尤其是一些地方性國企,積極推動以此為目標進行發展與升級。
與此同時,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重視程度之高、工作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之嚴都是少有的。同時,也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未來”“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被寫入黨章。中央環保督察雷霆行動,被稱為“推動落實生態環保責任的利劍”。
是時,金融杠桿進一步收緊,PPP熱潮正席卷全國:很多建設型央企進入環保PPP領域,市場競爭加劇的同時,生態合作也被廣泛認同。因為市場項目綜合性變強,資金凈額變大,環境產業關系逐步從上下游、甲乙方過渡到了利益共同體。于是,一些省市開始著手構建產業共贏生態,提前謀劃,將地方相關國有資產梳理整合,組建地方級環保艦隊。
2019年,中國水網專門發表文章,詳細總結了從2007年至2019年間成立的24家省級環保平臺。據統計,24家中,有13家是在2014年之后成立,其中在2007、2009,以及2016-2017四個年份里數量較多,均為3家。
根據E20環境平臺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的分析,這與2008年到2010年是"四萬億"刺激的時間點,以及2015年和2016年是財政部整頓地方負債的時間點相重合。為加強地方政府債務控制,國家出了很多規則。各省級政府發現一些地方事權范圍內的事情,在各種嚴控債務的規則下無法完成,因此就成立省級平臺公司來解決問題。
省市環保集團成立的原因
根據中國水網之前的統計以及后續的報道總結,各省市成立地方平臺主要基于如下考慮:
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理論受到空前重視,環保監管日益嚴格,但市場發展及競爭壓力日增:一方面,PPP空間逐漸變小,“外來的和尚”包括非屬地的投資運營公司、建筑公司等參與水環境治理遭遇更多挑戰。另一方面,根據E20環境平臺合伙人傅濤的說法是——資本市場的不確定性強、變化大、周期短,短貸長投風險又很大,市場面臨政府支付能力不足的挑戰。很多新興市場看上去是非常漂亮的跑道,但是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進去以后可能會“淹死”,叫好不叫座。讓政策性央企、省級“環保類”集團以及市一級國企帶著行業使命和政治任務登上歷史舞臺。
不少地方希望成立省市級環保平臺,借助多方面的整合和調整,在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都發揮出“1+1>2”的效應。
如遼寧省2016年3月組建環保集團,就是為了推進國有資本投資和運營公司進行混改等改革試點,以集團整體上市為目標助推遼寧乃至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
2021年2月20日,徐州市環保集團有限公司正式運營。它被徐州市定位為全市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主體、重點環境基礎設施市級投資主體,并擔負著徐州環保產業發展的希望。
而對于浙江環保集團,浙江省國資委的預期是將其打造成為浙江省經營規模較大、競爭力最強、經濟效益最好、品牌價值最高的國際性綜合節能環保服務商,并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增長點。
省市級環保平臺對于市場的利與弊
那么問題就來了:這些省市級環保平臺是否能實現其發展目的?對于市場來說,這樣區域巨無霸一樣的存在是否會形成新的區域壟斷和市場分割?
對此,部分中國固廢群友認為:環保市場的地域性本來就很強。比如土壤修復領域,部分地區的場地修復市場100%由本地公司在做,絕大部分地區的本地化率估計超過了80%。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地方成立環保集團,或許更多是基于政治考量,搭建了一個當地政府可控的操作平臺。從實際的效果來看,好像并沒有什么大的動作,也沒有拿到大項目,對市場影響不是很大。
有人認為省市級環保集團在本省市屬于有政府扶持的“巨無霸”,有著天然的資源、資本等優勢,在項目招投標中獲取中,容易存在定制和排他性問題,與公平競爭相悖,導致區域壟斷,繼而帶來效率下降的問題;本質上各省市紛紛成立環保集團,各自畫地為牢與國家的市場化大方向相悖,形成市場分割。
這個問題,不僅是省市環保集團需要面對的問題,也是一些央企和國企進入市場競爭時,需要面對的問題。項目招投標方面,國家有招標投標法來管理,即使是省級環保集團,也必須依法參與競標。
各省市環保集團雖然在所在區域有很大的優勢,但當前的環保市場,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態勢:活躍在各地的央企是第一集團軍,本地國企和全國性民企龍頭為第二集團軍,廣大民企為第三集團軍。
在“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中,北控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執行總裁李力認為:從需求側政府痛點來看,無論是BOT-TOT方式,還是PPP方式,政府綜合治水的“環境公共服務和管理”一直存在著被“離散化”和“碎片化”困擾,即環境施治責任只有“分包方”,沒有“總包方”。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出路在頭部企業與政府及企業之間的合作上,一是企業和政府成為命運共同體。二是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成為發展共同體。
而在這樣的合作中,一般是民營技術和設備企業成為第二集團軍或者第一集團軍的供應商。在一些項目中,第二集團軍也會與第一集團軍形成合作,由第一集團軍負責項目投資,沖業績;第二集團軍負責建設和運營,拿實惠。
在薛濤看來,省市平臺公司給市場帶來的一個明顯變數是:一些投運型的優質資產也許會被平臺截流,作為其做大可持續現金流以擔任政策性融資任務的前提。由此,這些項目機會不再以之前的特許經營或ppp方式外包出來,對傳統社會資本來說,其擴張空間實際上受到了進一步限制。而一些特許經營到期或出問題的特許經營項目也被收回,直接給予了平臺公司。比如中國水網報道過的泰州案例以及金源經開污水廠到期的文章中,都能看到政府的這種考量。
如果說競爭,對于各省市環保集團來說,真正的競爭對手是類似長江生態、中節能、光大國際這樣的大央企。可以預見的是,將來的民營大型環保公司會越來越少,大一點的民營上市企業投入國企、央企的懷抱,成為它們內部的二傳手。小的環保公司要想生存必須要有專精特的技術,成為大企業的合作供應商。
對于各省市環保集團來說,薛濤介紹,這些平臺公司主營業務一定是他的主管部門優勢領域相關。比如由環保部門發起的如廣西環保集團、江蘇環保集團,因為環保局部門所管轄的業務中,以工業危廢治理、三廢治理或是環境監測為主,這些平臺的重資產業務就很難布局。而基于水利部相關的環保集團,則在水資源利用和水污染治理上會有優勢。在具體的實踐中,省級“環保集團”業務的發展一定要把握好主管廳局的優勢資源。(注:原文有刪減)
(感謝方朝軍、吳云、藍文貴、王永勝、王燦發、魯曉輝等專家群友的參與和支持)
原標題:各省市紛紛成立環保集團,是市場危機還是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