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污水”是“五水共治”的重要內容,也是惠民生的關鍵之舉。自2018年以來,杭州市全面啟動城市河道晴天零直排2.0版,系統制定和主編了《杭州市排水管理辦法》、《城鎮雨污分流改造技術規程》等6大類標準規范,實現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成功打造了“污水零直排”杭州新模式。
臨平區:東湖街道“李家橋村”實現數字化農村污水“零直排”
東湖街道圍繞杭州市“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處理全達標、資源全利用、監管全智慧”的治污理念,在李家橋村實行數字化農村污水“零直排村”建設試點。
摸排情況,統籌布局。東湖街道對全村所有污水處理設施分布情況進行全面摸排,并根據該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周邊水生態環境情況,明確以集中式處理為整體思路,循環利用為理念導向,雨污分流為重要措施的統籌方案。
智慧治水,數字化監管。東湖街道充分發揮自身治水優勢,實行智慧治水,將智慧監管、數字化資源分配、預警系統等功能區塊搭載進“李家橋污水零直排村”項目,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數字化處理和監管,一展東湖數字治水風采。
拱墅區:全域“零直排”,打造“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的“拱墅模式”
全域布局,實現智慧管網。在全區范圍內,拱墅區通過不斷布局完善智慧管網,在湖墅街道、祥符街道、米市巷街道、信義坊商街、華師大附校等區域和點位,建成了以智慧監測、動態預警為主的多層次、多點位的智慧管網平臺。通過智慧管網平臺,拱墅區實現了對污水直排的24小時動態監測,累計應急處理處置排水口排污124件,提升了污水處置效率。
創建示范點,建設智慧化管理模式。拱墅區通過引入地下管網智能監控報警系統-智慧“網警”,實現管網排污監管的智能化,運用“智慧網警”系統對商街雨水排出口進行24小時在線監管,智能設備裝在雨水井里,當小區有污水排放的情況時,系統就會自動報警,實現“技防促人防”。信義坊商業街區建起了一整套“污水零直排”建設體系,成為拱墅區重點打造的“零直排”創建示范點。同時,華東師范大學附屬杭州學校,通過建設海綿城市雨水收集回用系統、污水零直排智慧化管理系統,實現排水系統標識化和智慧化管理,逐步形成污水直排智慧化管理模式。
上城區:深化雨污分流,全面提升水質
上城區以提升水質為根本目標,以街道為單元,按照深度排查、制訂方案、全面整改、加快建設、建管并舉等實施步驟,有序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工作。
在治理污水過程中,上城區圍繞“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目標,堅持源頭治理,深化雨污分流,全面提升水質,實現河道總體水質在Ⅳ類以上,全年河道斷面水質月度監測達標率達91.4%,“水十條”斷面水質考核指標全部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其中50%達到Ⅱ類水質標準。
西湖區:留下街道齊抓共管,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留下街道按照西湖區“六大比拼、十項行動”的工作部署和“五水共治”防汛工作要求,實現監理、施工單位、街道齊抓共管的良好態勢,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截至目前,留下街道創建工程27個,涉及預算資金6814萬,已完成15個區塊的污水零直排創建設計工作。9月底,留下街道整體“污水零直排”的創建工作將全部完成。通過“污水零直排區”創建,留下街道的街面環境實現很大改善,水環境也實現大幅度提升。
建德市:數字化監管助力船舶水污染物零直排
自2020年以來,杭州市港航行政執法隊建德執法大隊通過全流程數字化監管方式,對船舶水污染物實行全程監管和全軌跡數據采集,并制定涉及防污染設施提升、接收流程等各項標準,形成了船舶水污染物閉環管理制度,提升了建德航道水域生態環境。
杭州市港航行政執法隊建德執法大隊可以通過“船E行”APP等智慧管理平臺,對船舶水污染物實行數字化監管模式。污染物處理相關單位、個人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設備自行網上操作。同時,監管部門可以通過智慧管理平臺,實時查詢統計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信息,并實現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