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公開征求《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為深入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推動我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我廳起草了《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現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
一、意見征集時間
2020年9月10日—2020年9月15日
二、意見反饋方式
信函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美賢路9號海南省生態環境廳808室
電子郵箱:zhc_sthjt@hainan.gov.cn
電話:0898-66216320
聯系人: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徐心玫
附件:《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
2020年9月10日
海南省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質量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加快建立健全我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的生態資源特色優勢向綠色發展后發優勢轉化,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結合海南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到202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利益導向機制取得突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基本建立。基本形成海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特色機制和模式,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能力明顯增強。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初步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更加完善,生態產品“難度量、難抵押、難交易、難變現”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海南成為我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優等生、特長生。
到2035年,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更加完善,全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體系,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建立面向國際的生態產品交易平臺、認證體系和生態品牌,完善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海南模式”“海南經驗”,為建設生態環境世界一流的自由貿易港提供有力支撐,為基本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目標貢獻海南力量。
二、重點任務
(一)摸清資源家底,開展生態產品調查監測
推進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實施《海南省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工作總體方案》,健全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制度規范,查清全省自然資源狀況。清晰界定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劃清所有權和使用權邊界。豐富自然資源資產使用權類型,合理界定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等權責歸屬,依托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明確生態產品權責歸屬。
開展生態資源調查監測。精準識別海南供給服務類、調節服務類和文化服務類特色生態產品,依托海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調查監測體系,在查清全省自然資源的現狀及其變化情況的基礎上,開展全生態產品調查監測,摸清各類生態產品數量分布、質量等級、功能特點、權益歸屬、保護和開發利用等底數,形成全省生態產品目錄清單。開展海南島及近岸海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覆蓋陸海的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庫和監管體系。依托 “多規合一”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建立生態產品動態監測系統,及時跟蹤掌握生態產品信息變化情況。
(二)科學量化評估,建立生態產品價值評價制度
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生態產品核算機制。率先開展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近岸海域、典型城市等重點區域、重點資源類型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試點。以試點核算為基礎,充分考慮不同類型生態系統功能屬性,研究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體系。探索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礎數據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開展常態化核算,深入調查甄別高價值區域優勢生態產品,深度挖潛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能力。
推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推進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進決策、進規劃、進項目、進考核。強化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在政府決策中的作用。在編制規劃、開展項目建設時,探索評估生態產品價值影響,確保生態產品保值增值。推動將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于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推動生態產品總值指標納入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指標。
(三)挖掘生態價值,將生態環境資源轉化為特色產業優勢
聚焦熱帶雨林。扎實推進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組建森林資源運營平臺,實施森林資源集中儲備和規模化開發利用。培育和引進高山種植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積極發展生態游賞、雨林探險、低碳休閑、森林康養、科普宣教等多元化雨林旅游,打造“森呼吸”特色品牌。依托中部區域奇峰、田園、雨林、溫泉等豐富資源,發展高端度假民宿等新業態。積極推動“山水聯動”“海陸互通”模式,實現海洋資源與熱帶雨林資源的整合發展,念好海南“山海經”。做好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天然基因寶庫文章,挖掘生物基因資源,發展食品加工、生物制藥、林藥開發、園藝育種以及保健品、化妝品等產業。
發展海洋經濟。提升碧海旅游產品質量,培育引進高品質國際濱海度假旅游項目,推進近海低碳生態休閑游,引導濱海觀光向濱海度假、濱海康養發展,探索發展遠海觀光游。加快培育深海科技產業,大力發展深海能源、海洋工程裝備、深遠海探測以及海洋生物醫藥等。推進漁業現代化綠色轉型升級,支持發展生態型、高產值深遠海裝備養殖。在文昌、東方、臨高重點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較高、生態環境友好、綜合效益顯著的水產養殖產業園區。以蜈支洲島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樂東龍棲灣智慧海洋牧場、臨高頭洋灣海洋牧場建設為抓手,探索建設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現代化海洋牧場,重點發展垂釣、潛水觀光、海上運動等休閑旅游活動。
做優生態農業。依托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和樂東抱孔洋、陵水安馬洋“一主兩輔”基地,加快推進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和南繁產業發展,構建以南繁科研為基礎、以種業創新為核心、以熱帶農業為特色的產業體系。做優做強橡膠、檳榔、椰子、沉香、熱帶水果等優勢品種,高效發展茶葉、南藥、咖啡、花卉苗木等特色種植。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壯大產業規模,打響海南農產品品牌。引進全球熱帶珍稀水果品種,推動瓊海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建設,建設熱帶水果種質資源庫。開展海南黑豬、文昌雞、嘉積鴨等地方特色品種資源收集保護、提純復壯、選育開發利用。加快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探索從空間布局、產業模式、種養方式、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方面協同發力,系統推進農業農村生態文明。
助推現代科技。依托清潔空氣、潔凈水源、適宜氣候等本底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發展現代生物醫藥,建設以“研發+臨床+制造+應用+服務”全產業鏈布局的海南自由貿易港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快實現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醫療技術、設備和藥品與國際“三同步”。做優做強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電子競技、電子信息等數字新產業。以海南(昌江)清潔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園為試點,大力發展現代循環經濟產業園。打造開放化、國際化、商業化的文昌國際航天城,推進火箭研發和商業衛星研制、衛星導航等產業發展,建設航天產品研發制造基地和“航天+”產業示范區。加強產城融合發展,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升級生態文體。實施文化賦能,深挖山海、雨林及黎苗文化特色,開發一批生態文旅項目和文創產品。對古村落、古建筑、古遺址、廢棄礦山等修復改造,打造落筆洞遺址、崖州古城、東坡書院、儋州蓮花山等一批亮點項目。創新體育產業國際化發展模式,建設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區,逐步形成集生態康養、專業集訓、大眾健身、培訓教育、體育賽事、旅游休閑與體育器材研發制造為一體的融合型體育發展模式。依托國家體育訓練南方基地-海南海口•帆船帆板、海南萬寧•沖浪、海南海口•沙灘排球、海南五指山•綜合、海南陵水•羽毛球、海南白沙•綜合、海南文昌•沙灘排球、海南三亞•沙灘排球,拓展體育產業鏈發展。積極謀劃國家級瓊中女足基地和五指山自行車基地。
助力“清潔能源島”。穩步推進“清潔能源島”建設,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研究發展地熱能、海洋能、氫能。探索將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能用于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制造業、全生物降解、低碳能源裝備、綠色建筑等生態環保產業。
(四)提升品牌溢價,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生態產品質量認證標準體系。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生態產品認證和質量管理體系。推動生態產品國際檢驗檢測機構落地和認證互認。建立生態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健全生態產品交易流通全過程監督體系。
塑造海南生態產品公用品牌。培育打造一批海南特色綠色低碳生態產品品牌。將“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綠色低碳”等打造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生態產品公用品牌。鼓勵各市縣、行業協會等,打造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產品特性鮮明的區域公用品牌。開展生態產品公共品牌與追溯平臺建設,充分利用數字、區塊鏈、VR、AR等新技術,實現生態產品信息可查詢、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查。
加強生態產品宣傳推介。依托國際消費品博覽會、博鰲論壇系統開展生態產品推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打造生態產品國際交流平臺。繼續辦好“中國(海南)國際熱帶農產品冬季交易會”,推動特色熱帶農產品走出國門、走向國際。通過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等渠道,加大海南生態產品宣傳營銷力度,提高社會關注度。
(五)培育交易市場,推動生態產品交易國際國內雙循環精準供需對接
構建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和交易機制。依托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建立生態資產確權、核算、交易、轉移登記體系。整合省內現有交易平臺,利用國內外電商交易平臺,系統打造集生態產品品牌推介和產品交易為一體的綜合管理平臺。
積極開展碳匯交易。統籌碳中和與鄉村振興戰略,通過碳交易機制實現生態產品價值。以熱帶雨林碳匯和海洋碳匯為核心碳匯產品,研究建立海南碳匯項目開發、減排量核證、市場交易等標準規范,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碳匯交易模式。探索在國際自愿減排交易機制下的碳匯交易試點,爭取與國際碳匯市場互聯互通。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動我省優勢碳匯資源納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治理體系。通過碳普惠機制引導企業和個人以自愿購買碳匯的實現碳中和,弘揚綠色低碳生產生活理念。
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健全完善排污權初始分配等配套政策規定及技術規則,形成反映資源環境稀缺性與經濟價值的排污權交易制度體系。建設排污權交易平臺,探索在重點區域或流域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探索開展排污權和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企業的收費權質押融資創新業務。
推進綠色金融改革創新。開展與國際接軌的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研究探索設立“兩山集團”等融資平臺,建立企業和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式。創新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擔保等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產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重點項目庫,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銀行、國家綠色發展基金的支持。在具備條件的市縣,探索建立與金融信貸、行政審批、醫療保險、社會救助等掛鉤的生態信用積分制度。
(六)引導多方參與,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利益導向機制
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實施《海南省生態保護補償條例》,以生態產品價值為導向完善生態補償制度。推動省級統籌生態領域轉移支付資金,根據保護修復成本、成效、生態產品價值增量等因素,支持市縣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推進赤田水庫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試點工作,總結試點經驗。在松濤水庫探索建立以水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為基礎的橫向補償機制。積極開展優質水資源水權交易試點。鼓勵生態受益地區與保護地區通過資金補助、產業扶持等方式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使用者付費制度,完善污水、垃圾、危廢醫廢處置收費機制。
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鑒定、磋商、賠償機制。統籌市場供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成本和修復效益等因素,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損害成本內部化。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行政執法與司法的有效銜接,提高破壞生態環境違法成本。
三、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推進工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
按照省級層面統籌、各部門各市縣抓落實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加強生態價值實現工作統籌推進力度。成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專班,建立會商調度、信息報送、資金保障、課題研究等機制。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協調配合,明確目標任務,研究制定出臺配套政策措施,確保方案各項重點任務落到實處。各市縣結合實際,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踐探索。
(二)推進試點示范
分區域、分領域、分行業、分批次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示范,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開發(EOD)模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產業及城鎮開發有效融合,打造標桿示范項目。各試點應當結合“十四五”規劃制定本地區、本領域、本行業具體實施方案,并謀劃標志性項目工程,做好試點工作成效評估、經驗總結與宣傳推廣。各相關部門做好試點資金、政策支持。對于試點成效顯著的市縣,在市縣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中給予加分。
(三)強化科技支撐
加強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科技投入。鼓勵開展生態監管、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等方面研究以及新產品、新技術研發。依托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研究中心,建立省“生態文明建設”和“兩山”創新型復合人才培養基地,聯合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跨領域跨學科的高端智庫。增強科技賦能,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數字化場景。組織國際研討會,打造全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國際合作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