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明確,到2025年,全國公共機構年度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89億噸標準煤以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4億噸以內,在2020年的基礎上單位建筑面積能耗下降5%、碳排放下降7%,有條件的地區2025年前實現公共機構碳達峰、全國公共機構碳排放總量2030年前盡早達峰。
到2025年——
煤炭消費占比下降至13%以下;
新增熱泵供熱(制冷)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
中央國家機關庭院綠化率不低于45%;
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3000個以上;
力爭80%以上的縣級及以上機關達到節約型機關創建要求,創建2000家節約型公共機構示范單位,遴選200家公共機構能效領跑者,創建300家公共機構綠色低碳示范單位。
為此,方案提到了5大措施——加快能源利用綠色低碳轉型、加快能源利用綠色低碳轉型、推廣應用綠色低碳技術產品、開展綠色低碳示范宣傳、強化綠色低碳管理能力建設
下面開始劃重點:
1、方案提到終端用能電氣化,尤其點名了要“推進醫院實施消毒供應、洗衣等蒸汽系統的電氣化改造”,也提到了“推進制冷系統逐步以電力空調機組替代溴化鋰直燃機空調機組”
除了燃煤、燃油、燃氣鍋爐、燃氣(煤)蒸汽鍋爐、燃氣、液化石油氣灶具這些產品的替代,方案也要求“推進北方地區公共機構清潔取暖”,支持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能源和熱泵技術的推廣。
2、方案明確支持綠色建筑發展,“新建公共機構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一星級及以上標準,鼓勵大型公共機構建筑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現行版本為2019年版,評價指標由三部分組成。其中最高的評分來自于資源節約,總分200分,創新加分項有100分。綠色建筑劃分為4個等級,具體可以回顧
【綠色建筑星級怎么評? 各地獎勵補助有多少?】,標準全文查看本文附件。
綠色建材、節能保溫、節能隔熱、綠色高效制冷、綠色節能燈具、新風熱回收系統、智慧能源管理系統等產品都會成為公共機構建筑低碳化改造的首選,包括數據中心建設(新建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全部達到綠色數據中心要求,綠色低碳等級達到4A級以上,電能利用效率(PUE)達到1.3以下)。
3、方案在綠色低碳產品中提到了循環再生產品,包括點名“優先采購秸稈環保板材等資源綜合利用產品”。
秸稈資源化目前是固廢處理領域的一大熱門,原因有3個:①秸稈資源豐富 ②秸稈禁燒環境執法嚴格 ③秸稈資源化產品高附加值類別少,銷售渠道仍較窄,發展方面地方差異大。究其根本,一個是技術問題,成本高卻賣不上價,另一個是意識問題,禁燒意識、管理意識、消費意識,貫穿秸稈廢棄物從產生到再生品出售全過程。
方案率先對公共機構采購提出了要求,對秸稈資源化產品外銷渠道的拓展,打開新的局面具有可預見的深遠影響。
4、方案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這個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該方案給出了具體目標“到2025年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3000個以上”,這就很重要了。
第三方參與環保是重要且必要的,我國倡導的環境保護模式從未改變——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不過源于環保產業的公益性質較強,所以中央和地方都在不斷調動市場參與的積極性。這次方案針對的就是公共機構的節能問題,提出了“能源托管”方案。
5、低碳宣傳也是常規操作,不過方案對資源循環利用著墨甚多。廢棄電器電子類資產、廢舊家具類資產等智能回收網點,或將很快在各大機關、學校等公共機構出現,相關的合作機會也將可見地多起來。
6、方案透露,將修訂《公共機構節能條例》,研究出臺《公共機構碳排放核算指南(暫行)》,開展碳排放考核,制定出臺《公共機構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管理辦法》。
隨著綠色發展要求的深入,很多綠色指標都納入了考核要求,納入了環保督察重點督查內容,力求改變“唯GDP”發展觀。這種改變最明顯的就是“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ross ecosystem product)概念的產生和試行。
目前,一些打先鋒的試點已經陸續在驗收成果。如深圳,其發布的2020年度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結果顯示,GEP為1303.82億元,全市建立了“1+3”核算制度體系;再如湖州德清,與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兩山價值轉化”研究中心,在全國縣域中首批試水 GEP 核算研究,3年來已形成一整套生態價值的評估、監測與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