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求,以制度供給為抓手,健全環境監督長制、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清單制管理模式和“閉環式”工作機制等四大機制,有效破解監管力量弱、部門協調難、工作合力差等難題,推動污染防治攻堅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PM2.5平均濃度為3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1%,降幅全省第二;優良天數比例為79.5%,同比上升上升8.3個百分點,增幅全省第二;1—9月份水質改善率位居全省第一。
全面推行環境監督長制。全面推進“環境監督長制”建設,設立“三長一員”,全市設立環境監督長750人、環境監督員758人,解決“有人干事”;明確工作職責,明晰各級環境監督長、環境監督員排查、上報、整改、銷號、考核等相應職責任務,解決“有責理事”;強化監督考核,制定并落實“淮北市環境監督員考核獎懲辦法”、“淮北市生態環境問題發現交辦處理制度”等相關制度,解決“有章管事”;加大資金保障,推進環境監督長制涉及的工作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解決“有錢辦事”;加強業務培訓,采取“1+N”結隊指導方式,即1名縣(區)、鎮(街)環保專業技術人員結隊幫扶不少于10名村(居)環境監督員,解決“有能力成事”,打通生態環境監管“最后一公里”,切實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自“環境監督長制”實施以來,共排查發現環境問題1504件,已整改1205件,整改率80.1%,環境監督長制有力促進了環境質量改善和群眾滿意度的提升。
重塑生態環境監管機制。以機構改革為契機,淮北市生態環境局增加了6個內設機構、10個行政編制,增編幅度位居全市前列;在省內率先完成生態環境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整合職能設立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為公益一類全額撥款的副處級事業單位;縣(區)分局執法大隊升格為正科級,接受支隊和屬地分局雙重領導,具體工作以屬地分局領導為主,實踐證明,構建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能有效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不斷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對全市4個縣(區)分局局長和4個執法大隊大隊長全部實現交流輪崗,為全省生態環境執法改革提供“淮北經驗”,滁州等市到淮考察學習。
構建清單制管理模式。建立攻堅任務清單、檢查清單、考核清單,并在清單完善、清單推進、清單落實各環節持續用力,健全“3+N”清單制管理體系(“3”就是任務、檢查和考核三類清單,“N”就是根據特定對象),圍繞責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或清單制定執行,做好攻堅任務落地落實,具體包括:實行日會商、日調度,整合微觀站數據、國控和市控數據等,實現監測數據一張圖展示,對空氣質量實時研判,特殊時段加密會商,提前發布管控指令,即按照“時間精準、區域精準、措施精準”和“全時段管控+早晚間重點時段加密巡查”的管控模式,明確高值時間、區域、主要污染源及管控措施;實行月考核,在實行市、縣(區)聯動的基礎上,對各縣(區)政府、各部門管控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查考核,為各地區管控提供依據;實行提醒約談,抓住“關鍵少數”,對大氣質量PM2.5濃度月度不達標問題的鎮(街)負責人進行集中約談。
打造“閉環式”工作機制。為持續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細化整改流程,打造問題管理、定期調度、銷號驗收、通報預警、督查督辦等“閉環式”工作機制,做到整改一個、驗收一個、銷號一個。同時,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開展實地督導、實地核查、跟蹤督辦,“點對點”精準發力,“實打實”項目推動;健全“日督查、周調度、月通報”工作機制,實行掛圖作戰,每周對4個縣(區)和近30個市牽頭單位整改問題進行“對賬”。
原標題:淮北市四大機制破污染防治攻堅難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