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的新階段。2021年是應對氣候變化“大年”,四川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務實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現了“十四五”工作良好開局。
堅持規劃先行,謀劃氣候治理頂層設計
通過省委常委會、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暨省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領導小組全體會議、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體會議、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四川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委員會會議部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謀劃頂層設計。將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納入省政府工作報告,作為應對氣候變化“一號工程”。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積極討論和謀劃布局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出臺《四川省積極有序推廣和規范碳中和方案》《關于省屬企業碳達峰碳中和的指導意見》《四川林草碳匯行動方案》《關于切實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通知》。探索減污降碳協同路徑,《四川省鞏固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行動計劃(2022—2023年)》實施十大工程。《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首次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專章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首次將碳達峰碳中和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立法。
堅持綠色復蘇,推動傳統領域綠色轉型
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出釩鈦鋼鐵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行動倡議,四川冶控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短流程煉鋼規模居全國第一。推動低碳化改造,實施《四川省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方案》,發布2批燃煤(油、柴、氣)鍋爐窯爐電能替代項目,115戶(個)企業(園區)入圍省級綠色制造示范。嚴管高耗能高排放項目,開展“十三五”節能降碳考核,3市(州)政府“一把手”首次被約談,48戶企業首獲碳排放配額,出臺《四川省節能信用管理辦法》。激發企業行動,四川發展等簽訂《碳達峰碳中和共同行動宣言》,通威集團啟動碳中和規劃,五糧液提出爭創“零碳酒企”,成都燃氣加入中國城市燃氣企業甲烷控排倡議,雙流國際機場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家碳排放3級認證機場,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研發“電碳”監測模型。打造綠色生活圈,啟動天府新區公園城市“碳中和”示范區建設,印發《蒲江縣碳中和綠色生活方式專項規劃》。全省79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建成充電樁設施,首艘新能源船舶“用久之星”投用,綿瀘高鐵(內自瀘段)開通運營,結束了瀘州、自貢不通高鐵歷史。
堅持低碳引領,布局綠色低碳優勢產業
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通過《中共四川省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明確走出一條服務國家戰略全局、支撐四川未來發展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要求,加快推進支撐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的牽引性改革。加快規劃建設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下游、雅礱江流域、大渡河中上游4個風光水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金沙江烏東德水電站、雅礱江楊房溝水電站首臺機組投產發電,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建設邁出關鍵步伐。宜賓市與寧德時代簽署全方位深化合作協議,永祥新能源二期項目全面進入生產運行階段,東方氫能產業園項目開工,全球首個超高海拔光伏實證實驗基地在甘孜州啟動建設,年產300兆瓦碲化鎘薄膜發電玻璃項目落地雅安。川威集團、億華通、大運汽車簽約西部首條氫燃料電池重卡示范線項目,西昌市啟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運營,氫動力垂直起降固定翼無人機CW-25H交付。《數字空間綠色低碳行動倡議書》在川發布,中國·雅安大數據產業園成為國內首個碳中和國家綠色數據中心。
堅持聯動協作,啟動成渝地區雙碳行動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慶四川黨政聯席會議第四次會議聚焦降碳,啟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碳達峰碳中和十大聯合行動,舉辦首屆川渝住房城鄉建設博覽會。川渝生態環境部門舉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第三次聯席會,簽署《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框架協議》,明確協同推動兩地應對氣候變化理念、政策、行動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聯合發布《節能減碳倡議書》,共同啟動“成渝氫走廊”建設。成都高新區人民法院、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西南石油大學簽署《碳達峰碳中和法治協作保障框架協議》。
堅持市場配置,創新發展氣候投資融資
明確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省與市縣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實施公(專)用充電基礎設施項目省級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補助,啟動碳減排票據再貼現專項支持計劃,實施綠色金融領域財金互動政策。2021天府金融論壇聚焦雙碳,四川機場集團、雅礱江水電參與全國首批碳中和債券發行,成都新都區發行全國首單縣級碳中和綠色中期票據,中航成都碳中和產業基金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四川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在樂山落地,興業銀行發放首筆融資成本與企業碳排放表現掛鉤的貸款,新網銀行致力建設“碳中和”先行銀行,多家銀行網點實施碳中和。發布《四川省碳資產提升創新行動倡議》,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累計成交量破3400萬噸,可比口徑居全國第四。“碳惠天府”綠色公益平臺上線,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管理局、通威太陽能、四川一汽豐田汽車、興業銀行成都分行首批參與碳中和公益行動。
堅持科技支撐,提升創新支撐力影響力
重塑創新格局,天府永興實驗室(碳中和實驗室)、四川省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四川大學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西南石油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揭牌,加快建設碳中和技術創新策源地。匯聚專家隊伍,首次發布四川省綠色發展專家庫專家名單。出版《西南區域氣候變化評估報告2020-決策者摘要》《Carbon Labeling Practice》《四川省綠色低碳發展形勢與展望(2020)——推動綠色復蘇,促進低碳轉型》,發布《低碳成都100案例》。中國首個碳中和團體標準《光伏發電站建設碳中和通用規范》《光伏發電站運營碳中和通用規范》發布,《暴雨洪澇災害風險評估技術規范》《川西高原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氣象指標等級》施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規范》編制完成。第五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第十七屆國際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碳達峰碳中和院士對接會、雙城雙碳雙循環——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高峰論壇、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峰論壇、中國生態環境產業高峰論壇、碳中和技術創新高峰論壇、四川省開啟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研討會等舉行,第三屆中國環博會成都展開辟“低碳館”特色展區。氣候變化宣傳出現新高潮,《四川日報》推出“雙碳十問”“雙碳目標 四川行動”系列報道,“四川生態環境”“碳惠天府”“四川節能”“四川氣候秀”“四川環交所”勠力傳播,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實踐團川西宣講。
展望2022年,應對氣候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碳達峰碳中和將開辟更大格局并縱深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規劃、政策體系加快成型,氣候治理格局不斷健全。高碳產業節能低碳行動更加迫切,投資布局、用能結構、生產工藝加快調整優化。綠色低碳優勢產業新動能全面釋放,新經濟新業態新場景更加豐富。碳排放權、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用能權、綠電交易和碳普惠機制加快健全,碳資產逐漸“可望且可感”,氣候投融資規模快速擴張。應對氣候變化活動、機構和平臺更加多樣,宣傳教育活動廣泛開展。
原標題:2021年回顧與展望:四川省應對氣候變化(碳達峰碳中和)行動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環保在線”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環保在線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環保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環保在線)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環保在線”,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7759680;郵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