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一則沒有下文的“買賣”
在寫正文前,先說一下發生在筆者身上的一則小故事。
前不久,圈內一位朋友私信我,說他最近手上有幾個800噸/日以下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打算轉讓,簽約、建設中、運營的都有,問我有沒有熟悉朋友,對東三省地區垃圾焚燒投資感興趣的?
聯系了一圈,有的一提東三省,就呵呵,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也有的說,日處理規模有點小,不符合公司收并購標準,公司只對800噸/日以上感興趣;還有的說,目前經濟形勢不太好,公司戰略在收縮儲備資金“過冬”,不準備大規模擴張了。
總之,找了好幾家意向企業,但最終都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了了之。
雖然買賣沒有談成,但至少說明了一個現象,經過前幾年產業寒冬、國進民退、疫情幾番沖擊,大家越來越趨于理性了。由之前的“買買買”到如今的“賣賣賣”,已經很難看到大規模擴張了。大家都在為了活下去,或者活得更好而做業務取舍,導致產業間兼并重組、收并購活動異常活躍,直接創下了歷年之最。
接下來,《環保圈》基于2021年發生的收并購案件,分上下兩篇詳細解讀,通過標的內容、收購價、并購目的、并購類型四個方面,在全景掃描2021年環保行業收并購案的基礎上,試著為大家回答三個問題:
1、全行業幾乎都在“賣賣賣”,大點的賣股權,小點的賣項目,短短幾年間,為何環保行業變化如此之大?
2、在環保生意越來越難做的當下,在不確定性、內卷、焦慮陰霾的籠罩之下,為何依然還有步伐大、膽子肥的企業進駐環保?
3、都說危中有機,大危有大機,環保行業從2019年、2020年、2021年連續“危”了3年了,到了2022年,危中的“機”是否真正來了?還要等待多久?
希望我們的分析,能夠給讀者提供一些價值。
2
“多、大、全、深” 2021年環保行業并購規模突破500億元,創歷年之最!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讓我們先看看去年環保行業收并購的總體情況。
其實,去年年中的時候,筆者已經對2021年上半年環保行業的并購做過一次全面梳理。
當時的結論是:從數量和金額上,2021年我國環保產業收并購活動要比往年猛烈,半年的交易量就幾乎趕上2015年-2017年全年400億元的交易額了。
到了去年下半年,據《環保圈》繼續跟蹤觀察,雖說交易資金沒有上半年高(主要由于兩大重磅天價收購案——威立雅并購蘇伊士/中國天楹115億元出售Urbaser均發生在上半年),但是從交易數量來看,去年下半年產業間大大小小的收并購案要比上半年更加頻繁,幾千萬、上億元的交易活動比比皆是。
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2021全年,我國環保產業累計發生88起收并購案,交易金額突破500億元,相較于以往約400億元/年的并購規模上漲了20%。產業間弱肉強食、兼并重組大潮空前高漲,交易標的不僅局限于同行業間上下游業務延伸,還涉及到龍頭企業合并、實控人轉讓、控股權變更、項目出售等,范圍涉及威立雅、蘇伊士、三峽、北控、光大環境、城發環境、啟迪環境、葛洲壩、上海環境、博天環境、中國天楹、云南水務、首創環境、高能環境等100多家環保企業(文末附年度收并購詳情)。
縱觀2021年環保產業的收購案,可以用“多、大、全、深”四個詞概括。
多:數量之多為近年來之最,幾乎每個月都有并購案發生,少則5-6起,多則10-15起,大大小小的收購案在2021年迎來了集中爆發,尤其到年末最后兩個月達到高潮,累計發生26起并購案,頗有一種“趕在年末將大事了結”的意味。
▼圖一:2021年環保并購案數量之多創歷年之最

大:金額之大為近年來之最,相比以往平均每年300億元-400億元的規模,去年88起并購案交易總規模遠不止上文提到500億元。由于部分收購交易金額未公開價格,像涉及到實控人變更、控股權轉讓以及三峽系舉牌增持的,還有國際環保巨頭威立雅并購蘇伊士,都未查到交易總價,如果加上這些,2021年度并購案肯定突破了500億元,甚至達到上千億元都有可能。
▼圖二:2021年環保并購案交易金額創歷年之最,遠遠超過500億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年度TOP 10并購案累計交易規模高達300億元,排名前三的,除了業內熟知買來又賣的中國天楹出售Urbaser之外,還有兩樁鮮為人知的收購大案:通用首創50.84億元轉讓40%深水集團股權,以及清新環境作價22.51億元競買國潤水務。
▼圖三:2021年年度十大并購交易案累計高達300億元


全:類型之全為近年來之最,不同于以往單一跨界并購或者延伸產業鏈,去年88起并購案交易類型更加全面。既有出于戰略考慮,完善產業鏈上下游,迅速占領某個地區市場的;也有極個別傳統產業跨界轉型而來,搶灘環保的(環衛賽道尤其突出);還有像光大環境、城發環境、海天水務、高能環境等優質企業,為了進一步增厚原有項目規模,直接收購成熟運營資產的。
但更多的是,不少我們熟知的上市環企為了降低負債、保存實力“過冬”、緩解資金流動壓力,開始“賣賣賣”,小至某個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股權出售,大至整個公司實控人發生變更,年末最后兩月累計發生的26起并購交易案,其中“賣賣賣”占據一半,高達14起。
▼圖四:年末最后兩月26起并購交易案,“賣賣賣”占據一半

深:影響之深為近年來之最,去年發生的88起收并購,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不是某些企業的戰略進與退,也不是傳統行業跨界環保這樣簡單,它背后傳遞的信號有央企、國資、民企、外企四股力量的競爭更迭,也有行業最徹底洗牌、低負債對高負債的清算等,意味深遠。
3
洗牌與清算 五樁年度并購大案“刺痛”了誰?
并購頻率之多、交易金額之大,波及范圍之廣,產業影響之深,讓2021年環保產業收并購更加有看頭。在這一年里,我們不僅見證了世界級環保巨頭“老大并購老二”的一波三折,也領略了三峽、地方國資進擊環保行業的“兇猛”,還看到了部分民企賣資產,國資接盤“混改”大潮的落幕。
眾多收并購案之中,有5樁大案最為醒目:
1、威立雅收購蘇伊士案
從2020年8月,威立雅首次提出要收購蘇伊士股份起,直到2021年12月14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批準二者收購交易,這場歷時1年零三個月,震驚環保圈的收購大案也進入收尾階段。最終的收購價,威立雅同意以每股20.50歐元的價格收購蘇伊士股份,要比最初的每股15歐元的報價加價不少。
2、中國天楹115億元出售Urbaser案
去年6月,中國天楹宣布要15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115億元)出售Urbaser 100%股權,9月底就走完了各項流程,10月中下旬就披露完成了所有交割事項,速度非常快,絲毫不拖泥帶水。
對于這場收購案,媒體評價大都是正面,甚至有的還說中國天楹“里外躺贏”,在持有Urbaser的這些年中,中國天楹不僅在技術提升、產業鏈布局、海外業務、品牌影響力等方面獲益匪淺,而且通過買賣騰挪,中間除了掙了3.5億歐元投資差價之外,還把公司資產負債率,商譽減值風險都降低了,簡直是人生贏家。
3、城發環境并購啟迪案
“一波三折”的城發環境換股吸收合并啟迪環境案,從去年年初一直持續到8月,才經過河南省財政廳及河南省國資委正式批復,中間較為突破的是6月份,城發環境宣布擬12.8億元并購啟迪環境相關資產,其中擬定10億元收購鄭州啟迪零碳100%股權,2.81億元收購武漢啟迪生態所持的5家下屬公司95%股權。
對于二者并購,外界褒貶不一,有人看好,認為通過此番收購,城發環境不僅將新增8000噸垃圾日處理能力,有助于做強垃圾發電主業,而且還將首次切入醫廢危廢領域,填補該領域空白;也有人認為,啟迪環境“華而不實”,旗下資產質量不高,且經過幾番變賣,優質資產所剩無幾,接手這個燙手山芋風險性高。
4、三峽系舉牌增持8家上市環企案
帶著政治任務而來的三峽集團,近兩年不斷擴大自己“朋友圈”,一旦被其看上,輕則舉牌增持股份,比如興蓉環境、上海環境就多次獲其增持;重則引入戰投,躍居大股東,比如中持,享受項目、訂單上的傾斜。
據筆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三峽系通過三峽資本以及一致行動人長江生態環保集團,引戰投、舉牌增持上市環企高達8家,其中不僅有北控水務、上海環境、中持股份、興蓉環境等水務頭部企業,還有華光環能、納川股份、中儀股份等細分領域的“強兵悍將”。
5、國資接盤上市民企案
最后的這個,不是某一家環保企業,而是一類環保企業。
從2018年起,環保行業的“混改潮”已經持續了好幾年。本以為這場上市民企易主、國資混改的大戲就要完結了,誰知去年還是斷斷續續有地方國資接盤上市民企案發生,兜兜轉轉,博世科、巴安水務、博天環境、潤邦股份、啟迪環境終于在去年成功聯姻國資。
▼圖五:三峽系和地方國資增持并購環保案例

其中的緣由、波折,恐怕只有當事人心里最清楚。“引入戰略投資者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就像處對象,不能看見別人都結婚了就慌了,還是要理性抉擇對的人。作為公眾公司,重要的是在承受壓力的過程中保持定力,從容面對選擇。”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的一段話頗可以代表環保民企的心聲。
其實,央企、地方國資大舉進入環保、上市民企找“金主”輸血紓困,表面是一場買與賣的商業游戲,實則加速了高負債和問題環保企業的出清,而今后迎來環保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奠定了基礎。正如上文所說,這是行業最徹底的一次洗牌!也是低負債對高負債的清算,同時還是“央企國資主導、民企專注技術配套”產業新格局塑造的過程。
4
結語 年度并購案的幾點啟示
縱觀每年業內發生的收并購交易,大的也好,小的也罷,好比一面鏡子,能夠從中洞察公司戰略的進與退,窺探環保產業競爭格局的變遷、細分賽道的冷與熱。
七年前,2015年,“水十條”戰役打響,PPP風頭強勁,圍繞黑臭水體、流域綜合治理大項目層出不窮,中字頭大央企、傳統行業企業紛紛跨界并購“買買買”,業內驚呼“野蠻人來了”。
五年前,2017年,受益于清廢行動、無廢城市、垃圾分類等政策的推動,固廢行業各個細分賽道——危廢、環衛、有機垃圾等景氣度不斷高漲,各個子領域收并購交易頻繁發生,以2017年-2018年的危廢行業最為突出,兩年累計發生30多起并購案,超過14家行業外上市公司跨界涌入危廢行業。
三年前,2019年,環保行業收并購開始細微變化,出現分化情形。
1、由之前的“買買買”到如今的“賣賣賣”,主動收縮業務
如今的環保行業,幾乎都是在“賣賣賣”,稍微大點的賣股權,小點的賣項目,主動收縮業務戰線。
這里想強調一點,不得已“賣賣賣”的,不僅是業內熟知的資金出現問題的環保民企,還有一批之前跨界進軍環保的傳統行業企業,比如去年并購案的馬鞍山鋼鐵股份,子公司合肥板材就向寶武水務轉讓了合肥供水100%股權,他們賣資產的目的是為了做強做精鋼鐵主業,有序退出非主業環保資產。
在動蕩不確定大環境下,在主賽道上儲備更多的精兵強將,在非優勢業務上快刀斬亂麻,不失為明智之舉。
2、跨界并購少了,“出海”淘金也少了
中國天楹出售Urbaser就是典型的例子。過去環保行業好的時候,中國企業紛紛走向海外,尋求國外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今國內日子難過了,大家也就收縮戰線,海外并購隨之減少。
3、民企退了,央企、地方國資開始新一輪“較量”
這方面也很好理解,民企騰出來的市場空間需要有人補上,于是央企、地方國資就開始了新一輪競爭,誰勝誰輸還需要繼續觀察。
4、真正的洗牌與清算來了,未來或將迎來新局面
縱觀近年來的環保并購大案,無論是上市民企找“金主”輸血紓困,還是諸如三峽、地方國資頻頻舉牌增持環保,從商業邏輯來看,其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加速高負債和問題環企的洗牌與出清,雖然過程很痛苦,但這也是整個行業內我調整與優化的必經之路。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只有經歷了真正的寒冬,才能考驗英雄的成色!環保行業真正的洗牌與清算來了,2021年很焦慮,2021年也很艱難。進入2022年,這種行業出清或許仍將持續,我們必須學會在逆風中行駛,戰勝寒冬,才能迎接更加燦爛的春天。(注:原文略有刪減)
附:2021年環保產業88起并購案全圖

原標題:最徹底的一次洗牌!2021環保并購超500億創歷年之最